《小窗幽記》:生前籍籍無名的他,死後作品為何傳承了400多年?

近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百家講壇》、《朗讀者》等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歷史、文化、國學等經典內容再次被大眾所關注。在這些節目中,對國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除了讓大家知道了國民才女武亦姝,也讓人們更深刻的品味了詩詞之美,國學之經典,還帶動了一股讀古詩詞等經典文集的熱潮。

當大部分人還在熱讀古詩詞之餘,有一本國學經典也再次悄然熱銷,它不僅包含有古詩詞,更有小品故事、名言警句等,它就是《小窗幽記》。

01 《小窗幽記》之由來

《小窗幽記》原名《醉古堂劍掃》,作者是明代才子陸紹珩。陸紹珩,字湘客,明代蘇州松陵人,唐代隱逸詩人陸龜蒙後裔。

醉古堂劍掃》被彙編成書是在明朝的天啟年間,當時的陸紹珩並不得志,是個落魄的文人。而彼時的明朝,自萬曆之後,朝廷腐敗不堪,民生凋敝,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大環境的動盪,一方面讓人心更為浮躁,另一方面隨著王陽明“明學”等新思想的蔓延激盪,文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各種思想學說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

此時的陸紹珩因為仕途不順,流落北京,對世態人情,形勢格局有頗多感慨。於是,陸紹珩在百無聊賴之際、生活閒暇之餘,開始醉心於修養身心、修身養性,日常自省。

陸紹珩從五十餘部經史子集中,擷取精妙辭句,分成十二卷,集結成書,用以自省自娛。也正是因為陸紹珩的籍籍無名,《醉古堂劍掃》在明朝並不為人廣知,一直到了清朝,由後世假借清朝著名書商陳繼儒之名出版,並更名為《小窗幽記》而流傳至今。這本感悟中國文化、修養心性的傳世佳作自從問世以來,一直備受推崇。

《小窗幽記》屬於格言警句類小品文集,書中的內容主要闡明涵養心性及處世的可行之法,這些經前人總結的傳世經驗、生活哲學,不僅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高潔的品格修養。

02 《小窗幽記》之人生哲學

由牧語譯註的《小窗幽記》在其十二卷內容中,包含了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既有對傳統的思想、倫理、道德、價值、情操乃至生活習慣等的總結,也有對世人有價值的經驗、感悟做了重新審視和詮釋。書中不乏名言警句,亦有格言故事,但書中的文字摒棄了華美浮誇之詞,文字清麗樸實,道理淺顯易懂。

為人處世之道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這句話是說我幫了別人,有了功勞,不要總記著,但是有了過失則要記好;別人幫助了我不能忘,但對別人有怨氣則不能總記著。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如此可以役使鬼神。”

一個善意的念頭,可以讓人得到神靈的庇護,而一個惡意的念頭,會招來可怕的厲鬼。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差遣”鬼神了。

四百年前的古人用這寥寥數語,沒有晦澀的詞句,也沒有高深的道理,將為人處世之道、人生的處世哲學講得通透明瞭,也顯示出了古人豁達的人生格局。

相比之下,現代人中卻有很多人的為人處世,既沒有古人與自己和解的智慧,更沒有古人體諒他人的豁達格局。君不見“高鐵讓座反被打”、“20年後打老師案”、“孕婦故意絆倒小孩案”等新聞比比皆是,

此類事件的頻發,是當代人處世修身的不足,也是自我警省的意識的缺乏。

而諸如此類的人生哲學,《小窗幽記》中還有很多,掩卷遐思,這些充滿智慧的格言,如一粒粒明珠靜守在書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體味生活之美

“三月茶筍初肥,梅風未困;九月蓴鱸正美,秫酒正香。勝友晴窗,出古人法書名畫,焚香評賞,無過此時。”

三月的茶芽初嫰,竹筍正肥,梅雨時節春風陣陣;九月蓴菜鮮,鱸魚美味,秫酒正香,這時候邀請摯友小聚,一起品茶,賞畫,焚香談笑風聲,最是爽心愜意。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意境,有美味佳餚,有良友知己,有風雅之事,不論古今,都甚好。生活的閒散適宜,在區區數句中,躍然紙上,生動有趣,意境深遠。

“遠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

這句話是說,觀賞遠山適合在秋天,遊覽近山適合在春天,探訪高山適合在雪中,玩味矮山適合在月下。同樣是爬山遊玩,只因山的形勢不同,出遊選擇的時間也不盡相同。生活中美好,並不在於事物本身的美好,而更多在於有發現體味美好的心境,願意去捕捉髮現美好的心思。

陸紹珩雖混跡於塵世中,但卻有一顆閒散恬淡的心。王維有詩云“眼界今無染 心空安可迷”,用來形容陸紹珩正合適,他對文字的編輯和整理頗有風致,於亂世中獨守淡雅,《小窗幽記》被後世評為“端莊雜流漓,爾雅兼溫文,有美斯臻,無奇不備”,實至名歸。

訴繾綣之情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

如同豆蔻般的少女,心中有消除不了的遺憾,像丁香般的女子,也有在雨中結不了的愁結。很多年前,一首戴望舒的《雨巷》讓詩中那個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成了很多人心中渴望追尋的對象。丁香雖然是高雅聖潔,但一樣會有解不開的愁結,以花比人嬌俏三分,哀愁更甚,詞句雖短,卻意味深遠,回味無窮。

“五更三四點,點點生愁;一日十二時,時時寄恨。”

每個報更的鼓點都充滿著思念的愁緒,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時時都在恨別離,這句的精巧跟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把兩情繾綣不忍離分的離情別緒刻畫的惟妙惟肖。

《小窗幽記》中關於“情”涉及的並不多,但每次都是真情流露,至誠至性,讓人動容。關於陸紹珩的情感生活,史料很少記載,但出生於江南,想必她也有江南才子的多情,才會收錄如此深情繾綣的詩。

03 《小窗幽記》的意義

從《小窗幽記》問世,便被很多的文人雅士稱譽。在《小窗幽記》中,作者陸紹珩可謂一名悟透生死關、看破名利場的智者,書中的至理名言更是成為大眾陶冶身心的經典名句。:”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小窗幽記》闡述的人生哲理,很多名句更是成為後世自我警省的座右銘。

書卷中常出現的風、花、雪、月、梅、蘭、竹、菊是中國古代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珍愛的素材寶庫,以自然之景,比擬高尚的志向,高貴的情操,自古就廣受追捧,這些特有的象徵意義及文化底蘊,也也形成了中華兒女心馳神往的精神家園。《小窗幽記》的編撰成書,在某種意義來說,更是把這種傳統文化集結的更為具體全面,也讓這些傳統文化中瑰寶能夠更為系統的得到傳承。

《小窗幽記》中格言警句眾多,基本上是字字珠璣,內含大量寫景,抒情,警世,寄志的千古名句,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四百年來,被後人廣為引用,傳,直至今日,仍發人深省。書卷裡除了超脫的哲理性,更有雋永、慎密的理性思維。

人活一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對荊棘和坎坷,困難和逆境,《小窗幽記》或可以劍掃不平。快讀一過,頓覺人生之事,盡在書中,時光不過白駒過隙,活在當下,豁達喜樂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