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因果》:人人都可以發聲自媒體時代,探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電影《因果》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高中女生奈奈路過一家文具店,看到幾個年輕人抓住一位大叔,聲稱他非禮了一位女學生,非要把他送到警察局。大叔說自己是被冤枉的,奈奈並沒理會大叔的喊冤,她把這一幕拍了下來,上傳到網上,還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

照片在網上火了,網友幾乎是一邊倒地譴責和辱罵這位大叔,甚至開始人肉中年大叔的個人信息,姓名、職業、家庭住址、家庭照片全被曝光。奈奈被當做揭發醜聞的英雄。

接著,警察局查明瞭真相,發現大叔真的是被冤枉的,將他無罪釋放。

網友開始把槍口對準女生,為大叔鳴冤,譴責奈奈沒弄清楚真相就隨意宣傳太不負責任了。並用人肉大叔的手段扒出了奈奈的個人信息,家庭地址、電話、照片通通被曝光。

奈奈決定親自向大叔道歉的時候卻發現大叔已經不堪輿論的壓力自殺身亡,妻子女兒搬離這座城市。而她自己也陷入各種電話騷擾和良心的譴責。


這個電影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看起來又非常的熟悉。因為在互聯網時代,這就是現實的真實寫照。

一、屏幕背後的真相

1、眼見不一定為實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可《羅生門》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眼見不一定為實。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完整事件的一個片段,可能只是一個事件發展中的一段過程,也可能只是一件事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比如網上的美圖美視頻都可以經過PS。就算照片是真實的一幕,但照片是靜止的,而事件是發展變化的。

電影中,奈奈拍下的照片的客觀內容是幾個年輕人按住一箇中年人。這張照片可以傳遞出各種關於事實真相的可能性。如果沒有配上文字,人們可以有各種猜想。

而奈奈的一番添油加醋的言論,是引導人們對大叔一邊倒地譴責和謾罵的重要導火索。


2、語言傳遞信息的失真性

有一個培訓中常用的遊戲,所有人排成一列,要求第一個人將自己看到的文字悄悄告訴給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再依次傳給下一位,然後由最末一人將自己聽到的信息寫到黑板上。

很少有人能將最開始的信息一字不落地寫出來。這就是溝通過程中的信息衰減效應造成的

我們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因為不同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傾聽能力、理解能力、信息轉化能力都是不同的。

一件事,被一個人看到某部分,可能只有70%

他以自己的角度接收了他能理解的內容,信息衰減了30%

同時他會加上自己的評判,在他理解的基礎上接收他主觀想接收的部分,信息再次衰減20%

如果他還要把信息表達出來,信息會再次衰減10%;

聽到信息的人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會因為主觀原因再次出現信息衰減

現實中的真相往往都穿著衣服,何況還隔著屏幕。自媒體發達的時代,網絡傳播還有它的特點和套路。


二、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客觀的新聞

互聯網及自媒體發達的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隨手拍的一張照片,一段視頻,加上一段未經深入調查的描述,一條“新聞”這就這樣產生了。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新聞。

傳統的新聞報道,必須符合幾個特徵:時效性、客觀性、真實性。尤其要做到客觀性和真實性,要求報道者用詞客觀和準確,常用中性詞,極少帶感情色彩和個人觀點去描述事件。沒有專業新聞媒體工作經驗的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現在網絡上很多個人和非新聞機構發佈的消息和文章,尤其是一些“爆文”(自行腦補),多有以下一些共同套路:

1、用詞誇張

誇大描述,讓人們感覺這是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增加閱讀量。用詞缺乏嚴謹性。

2、情緒感染力強

一些帶有明顯感情色彩、情緒色彩的詞語,更有感染力,容易戳中讀者的痛點、淚點。但這種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表達,很難讓讀者保持理智中立的客觀立場。

3、觀點鮮明

有非常明確的個人觀點,要麼反對,要麼支持,要麼明確自己的觀點,態度非常明確。如“致賤人......”“渣男......”

4、煽動性、慫恿性

標題用一些具有很強煽動性的詞語,如“震驚”“警鐘”“慘不忍睹”,刺激人們的需求,引發閱讀興趣。

5、篇幅短小,淺顯通俗

內容短小,語言淺顯通俗,這樣才方便碎片化閱讀習慣和傳播。這樣一來,自然就缺乏對事件的深度調查研究和剖析。

自媒體閱讀,以碎片化、輕閱讀為主要方式,傳播內容要便於短時間閱讀才有人去看,直戳人性弱點才易於傳播。

而這,都不是新聞的特性,背道而馳。所以,你看到的內容,千萬別不經思考就當成事實和真相。在自媒體閱讀時代,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非常重要。否則就很可能在文字的情緒效應下,被流量牽著鼻子走遠了。


三、做一個理智的讀者,變被動接受信息為主動思考式閱讀。

這個時代,不缺信息,缺獨立思考。在碎片化閱讀為主的閱讀習慣中,培養主動思考式閱讀習慣,不僅可以避免盲目被洗腦,還能很好地鍛鍊自己的思考力。


1、 學會辨別事件的真實性。

看到一件事,先問問這是真的嗎?這事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確定事件的真實性。

有些故事稍加推敲,就會發現邏輯不通,明顯是杜撰的。

而有些事件如果自己非常感興趣,還可以通過強大的搜索功能多做一些

調研工作,從不同時間點不同角度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多收集信息,可以避免因自己的認知侷限,被別人的觀點帶走。

一個人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越能站在更高更廣的視角去客觀看待一個問題。彌補認知侷限,是避免我們被動接受觀點的第一件事。



2、學會辨別有價值的信息,和煽動性信息。

面對一段文字,可以先通過觀察作者使用的詞語詞性,簡單地給作者的主觀性打分,他的用詞是否客觀準確?是否有誇大的描述?他的文字傳遞的情緒是怎樣的?他想表達的觀點是什麼?他這麼做能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一般越偏激越誇張的表達方式,主觀性就越強,也越容易利用讀者的本能心理需求,帶動讀者的情緒。

所以而面對這種文字,第一反應就要給自己豎立一道心理保護屏障,提醒自己:謹慎閱讀,保持理智。

你可以享受作者帶給你的情緒快感,但前提是,要先有自己的思考。


2、 學會透過觀點,探尋觀點背後的客觀事實。

看一篇文章,先看作者使用的詞語多是什麼情感色彩的?褒義詞?貶義詞?或者是中性詞?

如果作者使用了大量表明自己觀點和褒貶情緒的詞語,那麼我們可以試著通過詞性轉換,提煉出本文講述的客觀事件是什麼。

記得不用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作者的觀點,而是提煉文中涉及的客觀事件或現象。我們看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先學著用中性詞講述一下本文提到的客觀事件是什麼。就像一則用詞嚴謹的新聞消息一樣。


3、 帶著自己的觀點,去看作者的觀點。

提煉出客觀事實之後,不妨先拋開作者的觀點,針對事件本身,先問問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然後再回過頭來看作者的觀點,你們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區別在哪?他的觀點是否有道理?你是否認同他的觀點?

一旦我們有了觀點的對比、碰撞,就是啟動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時機。只有帶著自己的思考,才能閱讀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一上來就被寫作者的觀點和情緒帶走。


4、 通過標題預測內容,帶著驗證的目的看正文。

我們點開一篇文章往往是被標題吸引。當我們被一個標題吸引時,暫時剋制一下點開的衝動。先通過標題的關鍵詞,預測一下文章的內容,思考這篇文章應該講的是什麼內容?要突出的觀點是什麼?然後帶著檢驗自己預測是否準確的目的,點開正文。

如果文章內容和你的預測完全一致,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還能大大加快閱讀速度。

如果文章內容和你的預測不一致,就會激發你的好奇心,哪裡不一致?為什麼標題會給我誤導?是我的知識量不夠還是因為標題有套路?帶著這些問題再去閱讀,就能在閱讀中收穫更多的價值。


5、 在情緒認同感時,啟動發散思維,多換幾個角度思考。

面對一段能激發自己強烈認同感的文字,或者完全不贊同的內容,先不要著急認同和批判。繼續問自己,之所以認同/不認同,是因為自己的情感、情緒感受,還是客觀評價?如果是因為戳中自己的某些經歷和痛點,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境況,結合文中的現象和觀點和方法,看是否能對自己有幫助。

另一方面要跳出自己的經驗和需求,站在對立的立場,或以旁觀的角色來看待同樣的事情,他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這麼做?其他人面對同樣的事可能會怎麼處理?別人會有怎樣的經驗,和觀點?

此時,可以利用評論區的留言,注意不僅要看那些和你感受一致的評論,也要看其他角度的評論留言。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孕婦效應”,人們總是很容易留意到那些和自己一致或者自己特別的關注的內容,而忽略其他觀點。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同感,一看評論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就以為所有人都是這樣,都該這樣。

要保持獨立思考,就要避免思維的慣性,刻意去關注下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樣的觀點。不管認同不認同,都能拓寬我們認知世界的角度。一個人懂得變換維度去看待一件事,才不容易鑽牛角尖。世界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面。


6、 讓子彈飛一會,不在情緒衝動的時候發表過激言論。

無論是自己發佈信息,還是評論轉發別人的內容,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爭議的話題,或容易引發負面感受的內容,一定要盡力確保消息的可信度,通過上述上文介紹的方法先通過自己的思考、調查和理性分析,或者等事情的真相再多一些的時候,再發表觀點也不遲。

我們在發表觀點的時候,還要注意準確措辭,儘量文明用語。避免過激言論,避免添油加醋誇大事實甚至顛倒黑白,盡力傳遞經過思考的正能量的價值觀。避免淪為噴子和鍵盤俠,甚至成為別人的利用的工具。


電影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設定為一個高中生,是因為跟成年人比起來,還是學生的奈奈思想明顯不夠成熟。看似單純地想要懲罰壞人,卻因為沒經深入思考和調查,一時興起,盲目發佈不實消息,最終釀成不可逆的後果。這明顯是影片悲劇故事的根源。但盲目從眾參與網絡施壓的幕後網友同樣也有責任。

每一個缺乏獨立思考的網民,都有可能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成為一些悲劇的幫兇,或者某些用心之人的利用工具。

正因為網絡可以不用當面發聲,我們更應該堅持三思而後行,用多思慎言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這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網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