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票拟”与“批红”,终致宦官弄权

我们看每个朝代,都会有皇权和相权的对抗,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宰相这个职位就在历史中消失了,皇权也到达了顶峰。

当然,皇权的集中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那就是皇帝的身边的人必然要揽权。揽权的人在明朝一共分两波,第一波是内阁大学士,后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出现了第二波宦官弄权。

内阁大学士的“票拟”

内阁大学士,原本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官级只有五品。这些人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对皇帝的话进行笔录,或者担当皇帝的顾问,那时决策权尚在皇帝,行政权也还在六部尚书手里。

随着新皇帝都很年幼,皇帝也越来越懒,没有那么多精力管事。这些大学士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干脆直接兼任了六部尚书,官级达到一品。当时一切奏章,内阁大学士看完后,写出几点意见交给皇帝,称作“票拟”,皇帝看完再用红笔进行“批红”,然后再下发到六部。于是,皇帝与内阁之间就用“票拟”进行沟通了。

但是明英宗之后的皇帝,更加懒惰,他们连红都不想批了,而私下交给太监“批红”,这就出现了大问题。

宦官“批红”弄权

宦官如何一步步获取权力,靠的就是“批红”。在皇帝和内阁中间多了一群太监,内阁提交“票拟”,太监直接“批红”,皇帝不管不问,太监就这样成了真皇帝。内阁要干什么事,需要先巴结太监,本是皇帝的顾问,成了太监的顾问,这就是明朝腐败的政治。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皇帝,批红的权力就在太监吕芳手中了,掌印太监批上红、盖上印,汇报一下就可以直接下发。有一次海瑞呈上奏章,吕芳直接不汇报就擅自批红驳回,在嘉靖严密的掌控下尚且如此,未来的皇帝更是束手无策了。

嘉靖帝虽然20多年不上朝,但他有极高明的权术手段,通过掌控太监集团,以太监掌控群臣、制约群臣。但后来的皇帝就没有嘉靖那么高明了,权力也一步步被宦官们侵蚀。

当然,以朱元璋的目光之长远,在设立司礼监这个官署时,就想到了会有宦官专权的问题,他在皇宫挂了一块铁牌,刻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但他却没想到,这块牌子最终被权力逐渐膨胀的太监自己拿掉,铁牌拿掉后,太监的权力便更加无法约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