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创世界纪录啦!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3公斤!

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农耕文明

育养的民族,如果没有袁隆平,没有杂交水稻,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亩产一千多公斤

近日,据媒体报道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再创亩产世界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203.36公斤。2017年,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亲临测产现场,对于评测结果,袁隆平在现场写下了:“亩产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这个消息一出,肯定是震惊全世界的。我国的超级杂交水稻,每年的产量节节攀升。袁隆平及其团队,用杂交水稻技术养活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

袁隆平曾说过,高产更高产是个永恒的主题。他们20多年来从未停止对高产量、高品质水稻的追求,他们还在不断突破。

既是农民,也是科学家!

“你们不晓得吃不饱饭的痛苦。”袁隆平亲身经历过那段饥饿的时光。晚上梦见吃红烧肉,醒来只能吃草根树皮。也是从那时起,他铁了心要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于是,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终于在43岁那一年,袁隆平及其团队成功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亩产量由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团队几乎每一年都会实现新的量产提升。

袁隆平早就已经功成名就,大可以早早的隐退,也有人这么劝他,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但他却始终不愿离开他的试验田。他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要是不跳,早晚落在后头。退一步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现在,他已经快90岁了,还在田间地头劳作,跟农民一样几十年如一日,面朝稻田背朝天,精心侍候着自己试验田里的稻禾。

袁隆平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梦,一个是“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如今,经过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该梦想已经基本实现了。“身高”过两米,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巨型稻”已经问世。去年,在超级杂交水稻亩产量已经达到1149.02公斤时,他仍不满足“要在90岁前能够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

现在,他的目标又一次实现了!

沙漠也能种水稻

除了研究水稻,袁隆平团队还有一个更为艰难的任务,那就是杂交水稻的推广工作。袁隆平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之梦,他们要用中国的力量养活世界。

因为这个梦想,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将中国的杂交水稻带出了国门,到美国、印度、菲律宾、缅甸、马达加斯加……中国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授粉挂穗,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也让世界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农业技术刮目相看。

今年7月份,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的沙漠中种出了水稻!要在沙漠地区种植水稻,可想而知是个多么大的挑战。我们都知道沙漠昼夜温差大、低湿度、缺乏淡水,时不时还会来场沙尘暴,天气恶劣程度无以言表。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袁隆平项目团队除了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以外,还采用了一种被称之为“四维改良法”的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发展不同于常规水稻种植的植保体系,达到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次生盐碱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化水肥循环等目的,将沙漠变成人造绿洲。

为了纪念迪拜热带沙漠的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阶段性成功,这一历史性突破,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殿下将与海水稻团队“袁米”品牌合作联合推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长期稳固的科研和产业化推广战略合作关系,在中东及北非地区推广海水稻种植。这一举动意味着,沙漠海水稻即将走出国门,跨向更远的世界。

从美国的大农场,到缅甸、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从印度的高原,到非洲的大草原,

到处遍布着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传“稻”授业的足迹,最终也让这些地方飘溢着源自中国的芳香,他们正在一点点的实现着袁隆平的“全球梦”。

科学小贴士:

“海水稻”并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它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长在盐碱地和滩涂。这就是海水稻可以种在沙漠,而不是大海里的原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