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我本心系万民,谋求百代之利,为何到了终端却变了形?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自导自演了一场“黄袍加身”,一跃成为天子,定都东京,创立宋朝。但登基之后赵匡胤立刻要面对一连串难解的问题。


首先,他要顾虑四周的处境,因为自后周承袭来的土地只有淮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部分,它的北方是辽国与北汉,西部是党项民族与吐蕃诸部,南边最为混乱,有荆南、吴越、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宋国实可谓众敌环伺。


960年北宋疆域

再来就是社会经济部分,自前朝废去租庸调法改行两税法以后,征税的对象已由人丁税转为田产税,经过接连战乱,人口流动量大,华北地区很难从事去完全生产,国家的税收来源成为一大隐忧。

那么,作为一个开国者,赵匡胤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赵氏政权稳固,毕竟就连他自己也是以殿前都点检的军人之姿“黄袍加身”的,本就得位不正。而当时的掌权者主要分军权、相权以及地方行政权权三类,所以他做了几个动作削弱其他掌权者的权力。

杯酒释兵权就这么上演了。



在执政的第二年赵匡胤将禁军中资深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职解除,改任节度使的虚衔,腾出的位置则由资历较浅的人继任并时而调动,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逸”,实则使“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兵无常将,将无常兵,使两者不能合一。

同时,赵匡胤有感晚唐以来州郡长官辖区太广、权势太大,许多地方俨然成为不受中央所统的独立王国。因此,他对此也着手对此进行改革,包括缩小州郡辖区、收夺地方政府财权、削弱其军事实力、将地方长官改由文官担任,且在长官之上添置通判,使其能互相牵制,借此改变地方尾大不掉之势。

另外,赵匡胤又在宰相之下设置参知政事,并沿袭晚唐五代的三司使与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宰副职,三司使分掌盐铁、户部、度支三权,枢密使负责军政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赵匡胤的种种安排都是要使各机构互相制衡以防专权,虽有许多流弊却也顺利让宋朝国祚延续。


安内以后则攘外,赵匡胤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如何消灭割据在帝国各地的独立政权及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的各政权中契丹国力最盛,故赵匡胤深知若以当下实力,强收燕云十六州而与契丹正面相抗实为不智之举,加上南方各割据政权内部之间不乏内部斗争,军事力量较薄弱,都是些好捏的软柿子。因此,他对北边采取的是一种“防御性”的布置,反而将矛头指向南方。又因南方诸政权所占之地物产富饶,非中原地区所能及,如巴蜀地区为天府之地、南汉首都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若能统一南方则对国家财政有极大有裨益,故“先南后北”的政策除了军事上考量,经济也是一大因素。


赵匡胤于是采先取西川,其次对荆广、江南等地用兵策略。先取得两湖地区,再灭后蜀,之后兵及两广地区,吴越和福建两地便自动归附,最后在公元975年灭南唐,正式统一南方各割据势力。


975年北宋疆域

至于北边,赵匡胤也曾于公元968年和969年先后向北汉派兵,但皆因契丹发兵救援而宣告失败,契丹十分明白,北汉与燕云十六州其实是一体的问题,一旦赵匡胤征北汉成功,燕云十六州必是下一个收复地区,只可惜赵匡胤在976年底不明不白地死于“烛影斧声”,剩下的只得由赵光义去接棒。


“烛影斧声”

回顾赵匡胤的“先南后北”政策,从结果来看会发现他是睿智的,因为契丹的实力不容小觑。说辽穆宗昏庸无道在位时政治混乱是北伐的好时机其实不对,968、969年宋廷二度出兵北汉铩羽皆因契丹阻挠,此期正逢辽穆宗遭“亵御”小哥等人弑杀,契丹政局动荡之际,如果连此时征北汉都无法成功,又何谈收复燕云十六州?

再者,周世宗柴荣收回的瀛、莫、宁三州

,并非与契丹激战而得,很大的原因是当地汉官举城降附所致,与宋朝的情况又是大大的不同。


红圈为柴荣拿回的瀛、莫、宁三州

更何况赵匡胤未曾忘却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初设“封桩库”的原因就是要以金钱赎回此地,在这种情况下,“先北后南”必定是情势使然,赵匡胤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然而,赵匡胤在处理社会经济上究竟还是犯了一些错误。从北魏起就实施均田制度授田给百姓,中唐后均田制受到破坏,然宋朝开国以后“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则更加速了土地私有化与土地买卖,可是地主官绅多有免税免役之特权,如此造成租税徭役都集中在最下层的农民身上,而宋廷又未授田给农民,遂使得大量受到土地兼并之祸的百姓走上迁徙流亡之路


面对这些可能起来反抗的流民,赵匡胤采取一种奇特的“养兵”政策。即把失业的人口加以收容豢养使其能够听从朝廷的指挥,目的在使“兵”与“民”分离,如此每逢凶年饥岁时,纵有“叛民”而不至有“叛兵”。赵匡胤以为此策为“百代之利”,实则不然,宋廷每年招募大量士兵,遇荒年则更最。

而招募来的士兵既不以“寓兵于农”的方式经营,又缺乏训练,老弱参杂,造成冗兵日增。

其他农民为了躲避苛税,又千方百计地设法庇荫于大户豪强之家以隐瞒户口,最后剩下的那些农民又因走上流亡之途,导致国内人口流失,军队人数的急剧上升则连带的使官僚体系也随之扩大,冗兵、冗官使国家财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只是,赵匡胤还未看到其弊就已撒手人间了。


(完)


相关阅读:唐朝简史,以及它对宋朝的深远影响

从《琅琊榜》“赤焰军案”说南宋岳飞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