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鹰楼”,岁月打不败的美丽


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1919年2月建立,捷克政府任葛斯为远东外交代表,驻哈尔滨。20年代初改设领事馆于南岗东大直街71号,1930年后迁入现在的吉林街52号,后又迁址建筑街(现银行街西段)。领事先后为马申达、赫尼。东大直街的老楼现已无存,原址位置现在是一家药店,现存的旧址最广为人知的是位于吉林街52号的“大鹰楼”。

现在,大鹰楼已是一座危楼,亟待修缮,可就像一位迟暮的美人,岁月的痕迹掩饰不住它本来的美丽。从大鹰楼留存至今的老照片看,这是一座二层巴洛克式建筑,高盖的门廊,高高的窗户,完美地照亮了室内,还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门窗采用实木材质,门把手用青铜铸造。这座建筑最有名的,是正面两侧窗户上各画有一只山鹰,大鹰楼因此得名。大鹰楼为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近些年,呼吁保护大鹰楼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因为这座房子承载着老哈尔滨好几段重要历史。

1900年-1924年,犹太商人克罗尔宅邸

2020年8月23日,800架无人机升空,在哈尔滨地标建筑防洪胜利纪念塔上空编队造型,打出“为更好的哈尔滨干杯”等字样,上万围观群众发出欢呼和赞叹声——哈尔滨啤酒,120岁了。

众所周知,哈啤是由俄籍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创办的,但是它的源头却并不止这一家。哈啤百年历史,一直有捷克人的一席之地。“大鹰楼”的第一位主人、犹太商人克罗尔也为哈啤的诞生做出过重要贡献。1932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啤酒厂”后,一度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国人李介臣共营。

克罗尔是1900年由俄国来哈尔滨创业的,起初做过食品加工和油漆生意,也创办过制粉厂、蜡烛厂、矿泉水厂和饮料厂。1905年,克罗尔和德国人科克曼合伙做起啤酒生意。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宋兴文近年来致力于哈尔滨饮食历史的研究,也收集了很多关于克罗尔当年啤酒厂的商标、酒瓶、广告,从这些收藏可以看出,这家啤酒厂名字为“哈尔滨联合啤酒饮料厂”,当时直译为“梭忌奴”。其中一张酒标显示,生产的啤酒类型是当年流行的“皮尔森”。生产啤酒的工厂在道外南马路。

有报道称,当年哈啤商标上的“六角圣星”就是为了证明工厂拥有克罗尔的犹太血统而标注。历经多次转让重组后,最终并入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后改名为哈尔滨啤酒厂。1934年6月,日本人池田长康男等人在哈尔滨建立“大满洲忽布麦酒株式会社”,随后“梭忌奴”等3家啤酒厂被兼并,保持原厂名。1936年日商建立“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吞并了“大满洲忽布麦酒株式会社”及其下属各厂。“梭忌奴”在1940年代初停业。

克罗尔发财后,于1905年在吉林街盖起这座豪华小楼,不但外观精美,内部装修也奢侈气派:木质地板一寸多厚,顶棚的石膏花中间挂着一盏吊灯,墙壁贴着高档壁布。一盏欧式落地灯旁摆放着带有三面镜子的梳妆台,地上铺着带图案的地毯。室外有正门和侧门,上面各有一个露天阳台。左侧的设计非常适合搞联欢,上面的圆弧形阳台用来容纳乐队,下面的阳光大厅则供人们翩翩起舞。据说这是哈尔滨第一个阳光房。

城史专家李述笑去年12月访问以色列期间,见到了以中友好协会主席约西·克莱因,他的妈妈向李述笑提起克罗尔,因为她是克罗尔的侄女,她的很多长辈至今安葬在哈尔滨皇山公墓,所以她很关心那里的保护情况。

1931年-1942年,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一战期间,克罗尔破产,房子卖给了俄国政府。上世纪20年代初,克罗尔辗转去了以色列。1924年5月31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与苏联建交。10月5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迁入新址并举行悬挂国旗仪式。这座小楼从此成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对于当年苏联领事馆在哈尔滨的工作,哈尔滨城史研究者刘延年曾做过多年研究,他认为当年的领事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情报机关的作用。“第二任总领事吉谢廖夫真实身份是苏军军事情报局的情报官,两位副领事和证照部主任也均为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国外处特工,即后来的克格勃。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和当时的香港、上海一样,绝对是国际化大都市,人气满满,文人雅士、绅士名媛、王公贵族、富商巨贾聚集于此,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驿站,也是冒险家的乐园、谍报人员的战场。”

苏联领事馆在这里待了3年就迁走了。1931年,捷克斯洛伐克把领事馆设在这座房子里。说起来,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东欧小国与中东铁路的渊源也很深厚。一战后,捷克军团在回国途中先与匈牙利人发生冲突,接着被反苏俄的高尔察克军队利用,迅速占领了远东的一些城市和火车站,尤其是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在捷克军队保护下,把“全俄临时政府”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当时的中国人把捷克斯洛伐克称为赤赫斯拉克,并记载了赤赫军在中东铁路沿线的军事活动。捷克军团在民国政府要求下,不允许在铁路沿线驻军,但可借道在哈尔滨运送物资,运送军需物品。期间也有过一些摩擦,因为中东铁路工人罢工,捷克军团司令盖达发布公告,要对罢工人员执行军法审判,被北京政府抗议侵犯主权,这位盖达司令就是捷克著名讽刺小说《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的上司。1919年底,高尔察克政府倒台,捷克军团回国。回国的捷克军团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实力很强,二战前曾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

1937年后,这里成为731防疫给水部队驻地。原731部队队员筱冢良雄指证,这里曾是731部队的联络站,被称作731吉林街外务室。1938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并拆分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哈尔滨的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也被德国接收。1942年,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被伪满洲国当局封闭,外交人员被驱逐出境。

捷克领事馆


老宅亟待换新颜

解放后,这里划拨到黑龙江省军区名下,成为驻哈警备司令部高级军官居所。最初居住3户,后来挤进了17家,被间壁成一个个小屋,雕梁画栋的顶棚被破坏,精美的门廊都被围建起来用作厨房。由于周边环境急剧恶化,大鹰楼成为老建筑保护不力的典型。从市民黎钢峰收藏的一张大鹰楼1988年旧照可以看出,大鹰楼周边平房围绕,漂亮的小楼被隐匿在街道深处,视觉上被一分为二。

不久前,本报记者来到大鹰楼实地考察。小楼被前面一栋房子挡住了四分之一,主楼破损严重,通身可见断壁残垣,裸露的电线也存在防火隐患。目前楼梯两侧均已被铁丝网围住,无法通往后侧,两个醒目的牌子写着:“禁止停车,墙体脱落,行人绕行,后果自负。”

刘延年说,大鹰楼曾作为两个国家在哈尔滨的领事馆,在哈尔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它的保护和修缮十分必要。“政府曾经考虑把大鹰楼前面的那座小楼拆掉,让大鹰楼露出全貌,同时将旁边的吉林街54号、原马子元住宅的围墙拆掉,再加上大鹰楼后面的小楼一起组成一个小别墅群,从规划上看会更和谐。”而对于大鹰楼的未来用途,宋兴文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这里成为哈尔滨啤酒博物馆,因为捷克人对这座城市的啤酒文化影响很深远。

刘延年说,政府是有保护大鹰楼的决心的。如今看上去有些落败的大鹰楼,早晚会重新焕发出它曾经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