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叫卖每一份温暖


文/李立红;欢迎关注中财论坛

15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到社会学博士,成为著名纪录片导演,周翼虎这些头衔很吓人,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足以和他的诗歌作品相提并论,朴素、纯粹、干净是我读他的诗歌最大的感受,他把纪录片的精神元素完全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或者说,诗歌是他的生活和思考的纪录片。

我是偶然看他执导的新年诗会,才知道这位不著名诗人的。在当下,诗歌式微,到处充斥着利益与诱惑,还有这样的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以诗歌的名义,组织高雅的跨年诗会,对逝去的一年表达一份诗意的尊敬,这多么难能可贵。

网上购买了他的诗集《离开秋天的留言》,装帧淡雅素净,没有封腰,没有名人作序,看起来有些寒酸,翻开第一页就是那份内心独白,很独特:

  像一棵植物一样活着

  被上帝安排在一个寂静的角落

  被风吹过,被尘掩过

  我恐惧但静静地伫立

像植物一样活着,静静地,沐浴自己的阳光,与世无争,靠壮大自己而不是贬低别人生活,读着读着,突然找到了我心仪的生活方式。我就是一棵不起眼的狗尾草,不管遇见什么坎坷,都不哭,灿烂地摇曳,微笑,到秋天,悄悄离开,不打扰任何人。

周翼虎的诗不故作高深,也不卖弄词汇,用最真实的语言道出生活的感怀,或温暖,或孤独,或坚守,或希冀,每一个字都不生僻,甚至很平庸,但连在一起,就是韵味,就是思想的高地。他善于把生活的故事,像纪录片一样,用最平静的语言表述出来,可带给人的却是雷霆万钧的感慨。

生活中,葡萄常有,但把葡萄酿成美酒,就是工匠了。

在《孤儿》中,他这样写到:“走在秋天的街上/只想悄然走远/和落叶一起归于尘土/来世做一个孤儿”

短短几句话,把人在世俗的河里翻腾,内心的陷落与凡俗、无奈与孤独无处藏身的现状表达得恰如其分。有过同样的感受,却不知道如何写在纸上,就这样被诗人轻飘飘地吐出来了,不拖泥带水,一骑绝尘。

比如《平安夜——赞美》这组长诗,诗人清晰地“看见丰富的肉类、衣物和幸福的笑脸”,还看到地铁里拥挤的人群、天桥乞讨的乞丐、呆滞的民工、垃圾桶边的母亲、醉酒的工人、农民的儿子,写的都是大都市里,生活在底层的挣扎的人们。白描一样清晰的人物剪影,在社会转型时期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让人想到这就是我,平常的小人物,或我身边的人,是我的亲人。


这些人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平凡人,蚂蚁一样工作,随波逐流,辛苦操劳。而“我”“在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是其中一员,也是不同于他们的肯于仰望星空的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中彷徨,在天空与地面中穿行,就是这样,他“依旧含泪微笑,在冰天雪地里,叫卖每一份温暖”,“依旧在城市的穿行中低头赞美……在这样一个冬夜,我们热爱并祝福”。

读后,有一份贴地行走的笃定,又有仰天而歌的豪迈,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担当吧,很好地诠释了“梦就是我们为世界缝上的补丁”这句诗的含义。

他的长篇叙事诗《秋天与硝石》,以祖父、家族的兴衰、故乡的失落为意象,拉伸出一条埋藏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印痕中的道路,是关乎人的理想和信念的深度思索,更是对人的精神长度的细致丈量,是对先辈的祭奠,略感忧伤,内心却很坚强。他说:

  那些来自古老的家园的异乡人,每当看到

  硝石和月色,都有寒冷的回忆

  秋天和硝石,你们在尘世如此美丽

  却没有一个诱惑你们的眼神

  在这个苟且偷安的冬天

  记住,闪亮的硝石里面是丰富的盐

  放在那些为命运告别的人手中

  随着秋天的离去,你的体温和汗水

  将我的心脏研制成一块硝石

  它是在城市街道走着看我的月亮

这才是诗人带给我们的冬天里的暖阳,秋天的留言,是岁月的汩汩甘泉,是那份永远存在的红色记忆与温暖。


我发现,诗人特别喜欢用“饱满”这个词,这正是秋之意向,他对秋的喜爱不言而喻。他写秋天的苹果、柿子,包括麦田、稻田“饱满而金黄”,写“如桃子一样年轻的人”“胃口比向日葵还饱满”,读起来,是丰盈的秋之气象,要离开秋天,这些丰收的果实怎能不占一席之地呢。诗歌中反复使用,并不觉得雷同,反倒觉得诗人通过这样的强化,把内心对成熟的祈盼、对摆脱孤独的渴望,一次次烙入我的心底,一次次加深了我对秋的印象。

诗集共有十部分,分类较杂,每一部分的诗并不多,涵盖内容丰富,既有史诗般的长篇叙事诗,又有精短哲思的抒情诗,既有浓墨重彩般的渲染,又有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字斟句酌的精品。我比较喜欢短诗,给人留有回味的空间。

读过诗集,我觉得诗对于周翼虎而言,就是生活的叙述,就像他擅长的纪录片似的,朴素无华,重在呈现,真实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读者可以自己自取喜欢的部分,去升华,去再思考,就像涮锅一样,诗人给你的是原料,原汁原味的佐料,至于调出什么味道,全在读者的喜好。他的诗歌不神秘,看起来也不晦涩,甚至一点也不像诗,我觉得不是他水平欠缺,而是诗歌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个清晨的日出,每个夜晚的安眠一样,自然而然。

诗歌写到这样,也算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是刻意给人看的,是写给有缘人的,是小性情大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人到中年,我们都开始渐渐发福,开始放弃事业追求,转而关注柴米油盐的琐屑,关注孩子的女朋友,关注房子票子。在世俗生活里,渐渐习惯了烟火气,踱步多于跑步,细嚼慢咽多于急三火四,眼睛为庸俗而驻足。渐渐习惯了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日子,习惯用心于手机、麻将、绯闻……唯独缺少了诗歌,没有了星空,没有了热血。当然,我们表达情感的途径很多,诗歌只是之一,但我最近读几本诗集后,忽然感觉诗歌依然很高尚,是一种高级的心灵抚慰和按摩。

80年代是诗歌的狂热时期,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我还是觉得虽然诗并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于荒芜,但诗的存在会为我们朴实的日常输送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诗意生活不可缺少。

诗人阿梅说:“只有执着的灵魂,方能在诗歌里坚守。”周翼虎应该算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