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预测:未来10年,25种职业消失,近一半人失业,真的

近日,上海的两则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

9月24日,蚂蚁集团的智能理财“AI”支小宝首次在上海外滩亮相,和现场观众充分互动交流,提供专业的理财知识与建议。

9月20日,在上海某商务楼里,7个胖胖的机器人来回穿梭,成了外卖小哥的“接力棒”,顾客只要通过手机小程序,在机器人脑袋上输入收货码,就能精准取餐。


无独有偶。

9月17日,百度Apollo联合金龙,在重庆推出首款L4级自动驾驶中巴,已通过自动驾驶载人测试,将于近期通车。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不久,劳动力密集型的快递员、出租司机、公交司机、还有制造业、医学业等行业中很多机械操作性工作将被取代,数以百万计的人面对失业下岗。

正如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Economy研究团队预测,现有的702种职业中,约有一半将会消失,所有就业者中有47%处于“有风险”状态。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早在2013年,日本研发的机器人就能与人类智能媲美,它们除了计算能力超强、超快外,在常识性判断和阅读理解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呢?如何在未来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时代的潮流取代呢?

这本《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将告诉你答案。


本书作者新井纪子是日本著名数学家,TED演讲人,主持了闻名世界的“机器人考东大”人工智能研究项目,他用扎实的理论和实验数据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也给人们提前规划了应对准备。

这本书出版后,震撼了全日本,各大电视台、报纸及网络媒体争相报道,各种大奖拿到手软,其中最牛的是获2019年商业书大奖,当年销量超过30万册。

01 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

你知道我们最常见的智能机器人是什么吗?

或许你会说扫地地机器人、银行AI小助手、餐厅传菜员、自动应答机、智能手术医生等等。

其实不完全正确。

这个智能机器人我们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很多人睁开眼第一想到的是它、睡觉前恋恋不忘的是它,生活中最不能少的还是它。

对,就是手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把人工智能带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在用手机查询哪有好吃的餐馆或者最近的停车场。

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想去何方,手机百度地图一输入起点和终点,优化省时的路线立即呈现,连实时路况都一目了然。

刚买的鸡、鸭、鱼、排骨,还有高级松茸、虫草红花等,只要用手机一查,烹调方法、药用价值、食用禁忌一清二楚。

过年过节没办法回家,不能与亲人团聚,不像原来写信要很慢、打电话只能听到声音,视频连线解决了所有的烦恼,面对面地唠嗑成了现实。

不会做的作业、想要偶像的资料,还有奇奇怪怪的问题,都在手机上找到答案,更神奇的是,智能机器人还可以像人一样,参加大学考试。

2016年东大机器人在6月份的综合学力摸底模拟考试中,5个教科8个科目的偏差值为57.1,其中数学偏差值高达76.2,世界史为66.3,就连考察语法、对话、常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英语和语文,都一直在50左右。

你知道57.1的偏差值意味着什么吗?

它意味着,在日本全国765所大学中占70%的535所优秀大学,东大机器人有80%以上的概率能被录取,其中包括MARCH以及关关同立等一流大学。

要知道,很多人寒窗苦读十五载都不一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甚至有的可能连那70%优秀大学的门槛都进不了,更别说80%的录取率。

据教育部历年数据显示,每年全国高考考生人数有940万左右,本科招生人数仅有370万左右,也就是本科录取率只有40%。

可以说,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智能机器人已经把很多人远远地甩在身后,不用到未来,现在就被机器人抢掉了饭碗。

02 未来将有一半人会失去工作

还记得2016年富士康的那次大裁员吗?

2016年5月,富士康江苏昆山分公司利用机器人技术,一夕之间,11万员工缩减为5万人,有6万人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导致某些工作消失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它早已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金融界,智能机器人和手机的出现,早已不需要到柜台办理开户、理财或转帐业务,在银行放贷方面,智能机器人比信贷员的分析更专业、更强。

在医疗界,智能机器人早已应于外科大部分领域微创治疗,包括肿瘤科、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以及心脏手术等。

在律政界,许多智能机器人被聘用于处理合同审核工作,最重要的是它比人更理性、更中立,丝毫不带个人情感因素。

大连市司法局引入的智能机器人“小司”装有超过40多万条的法律法规,能更精准地帮助当事人计算诉讼费用、工伤赔偿、交通赔偿和律师费用等。

在新闻界,2006年美国汤姆森公司最先用使用机器人撰写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新闻稿件,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实现了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深度融合,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写作。

在餐饮界,海底捞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单台运行140次/天,运送280个托盘,24小时上班,远远超过人工的工作量,关键它还能炒菜,三分钟即可端出美味菜品。


例如,电话促销员、不动产登记的审核和调查、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税务申报代理人、图书馆员助理、数据录入员、体育运动裁判等25种职业,由于人工智能化的发展,10至20年后将不复存在。

而且新井纪子预测,在未来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内,不仅蓝领阶层面临巨大挑战,就连白领阶层都将减少50%,其严重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可以肯定地说,智能机器人今后带来的更多的是那些我们无法预知的新职业。

03 敢问路在何方

当然,人工智能再强大,说到底还是一门技术,就像微波炉一样,既有神奇不可测的潜力面,也有作为技术固有的局限。

所以,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得多么复杂,即使加载了远远优于现有水平的深度学习软件,它归根结底也只是计算机。

计算机能做的就是计算,它需要根据数学算法把人类认知或者人类认知到的事物转换成算式,这样它才能进行快速高效的工作。

但并不是世上所有的问题,都能转换成算式,就像日常生活中,同样一句话,语气、语境不同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例如:还好!两字。

如果你是言笑晏晏地说的,那就不仅仅是好,实际上是非常好;如果你是疲惫不堪地说的,那根本就不是好,很可能非常的糟糕;如果你什么表情都没有,一丝不苟苟地说的,那很有可能有四种意思:很好,好,一般,不好。

究竟是哪种意思,要取决于对话人的处境,只有了解了前因后果,才能真正地读懂这两个字的含义,但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那里,它就是一句话、一个意思。

所以,我们要想突破,要想在未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不可替代的能力,胜任“人工智能做不了的工作。”

那就是阅读理解能力。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预测,现有工作中,今后10到20年仍然存在的职业排在前列25种的主要是:休闲治疗师、设备维护、安装、检修等一线监督人员、与心理健康、药物相关的社会工作者、营养师、内外科医生、心理学专家等。

这些“幸存的职业”有一个共同点,需要很沟通力、理解力和灵活判断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被框架限制、举一反三的创造力。

然而,现实却很让人担忧。

新井纪子对日本25000名对象实施的阅读理解能力调查,发现:

约三成学生在初中毕业时不具备表层阅读理解能力;

中等学历水平的高中也有半数以上学生不具备需要理解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

超过一半的高中生不能正确理解课本含义,也就是说超过80%的高中生会输给东大机器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弱。

一次新井纪子在看电视时,看到这样一幕:

四个女孩玩填字游戏,趁热打( ),有的说填钉子、有的说填恶,有的说不知道,最后一致商议填恶,就是没有一个人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所以,如果现在不努力,纵然未来还会有新工作出现,人们也依然会面对惨不忍睹的境地:企业苦于人手不够,社会上却随处可见失业者。

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去承担这个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夺走工作的人只有两个选择:重新找一个谁都能做的低薪工作,或者失业……

但这样的未来,你想要吗?

有一句话说,与其心动不如行动,只要你愿意去面对、想去解决,一切困难都会有办法的,毕竟每个人的大脑才用到不到20%。

而且,最远的路,只要想走,只要迈出第一步,我们终将走到终点。

所以,别再犹豫,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吧,让我们用自身的努力,提前一步早做准备,一起迎接幸福的2030年。 #科学燃计划##科学


作者简介:心然,沙场客,文艺范,感悟人生、感悟亲情,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