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飘逸 超凡脱俗——刘少椿的演奏艺术

喜 讯

刘少椿纪念馆将于2020年9月29日在富平县中华郡建成对外开放。参观期间,敬请遵从工作人员引导,做好个人疫情防控措施,自觉佩戴口罩!


俗话说凡事要讲缘份。我与刘少椿先生虽久闻其名而一直无缘相识。迟至九十年代初,因研究之便,得以欣赏到五十年代全国古琴采访的录音,其中广陵派大师刘少椿先生的演奏,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在浓重的书卷气中,流露出清高淡泊的品格,及内中蕴含的真情,在众多录音中,其艺术境界之高、演奏技巧之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有倾听恨晚之感。

广陵琴派是清初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出现的重要琴派。该派以《五知斋》、《自远堂》、《蕉庵》、《枯木禅》等谱为依据,在融汇儒道禅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以琴写心,是广陵琴人的旨趣所归。琴在其手下,完全是抒情写意的工具。随着琴人的兴之所至,其情感、想象、气息与指法、琴声完全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驰聘,其右手弹弦讲究轻重、强弱的对比变化;左手按弦注重虚实与吟揉绰注的细微差别;其节奏则强调自由多变、灵巧跌宕、欲断又连、似连又断等种种变化。正是这种对艺术美的讲究,形成了广陵琴人在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追求上不同于其它各派的特有风韵。其艺术实践为明人李贽“琴者,心也”的琴学理念作出了最生动的解释,也是以《溪山琴况》为代表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深化与发展。它的出现,使中国琴乐在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0

9/29日

刘少椿纪念馆将于2020年9月29日在富平县中华郡建成对外开放


刘师出身盐商之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的严格熏陶,年长后更醉心于古琴、昆曲与武术而无心经营。其古琴老师是广陵派大师孙绍陶。名师的指点和严格要求。为他的琴艺奠定了极其正规而坚实的基础。刘师自己又非常重视认真、刻苦的练习,再加上广泛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还有清高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平和心态,使他在艺术上形成了特有的风范。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琴论都强调要弹好琴,必先练其指。因为琴是靠左右两手弹按发声的乐器,弹按的手势是否正规并合乎传统,左手吟揉是否得法,不仅直接影响到琴声的好坏,而且与其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人弹琴时间很长,由于学琴时未遇良师,或遇良师而未加注意,后来又未能及时补救,结果会的琴曲很多,但佳者甚少。刘师弹琴,发音清实、和静;吟揉得体,有圆有方,变化自如,在技术上达到了对广陵技法和传统规范的继承与超越。

二,要弹好一首琴曲,必须注意总体上把握琴声轻重缓急的对比变化和其结构布局。现在有的学琴者,较习惯于吸收较多西方节奏因素的现代音乐的节奏模式,对传统的散板节奏,特别是广陵琴派的自由节奏,往往相当隔膜,难以驾驭。刘师由于深得广陵琴艺的真髓,对琴声强弱的控制,对音与音之间的联接、转折与停顿,处理得那样自然,恰到好处。这里琴声似乎完全是情感的语言,节奏也不是西方强弱节拍的再现,而是琴人情感的自由抒发。这种由“气”或情感的抒发驾驭的节奏特点,正是中国传统琴乐在艺术上值得珍视的遗产。

三,有人说:精神与技术都超越了必然的限制,达到艺术创作与表现上的自由,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必要条件。现在有的人只强调“道”或精神,而忽视技术与技巧;有的人过分注重技术与技巧,而忽视“道”或精神。刘师的演奏,听来那样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引人入胜。这里精神和技术、技巧完全合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得相得益彰之妙。俗话说:琴如其人。从刘师的琴声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浓重的书卷气;他那清高淡泊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对中国传统琴乐的理解与追求。其琴艺可以说已臻自由之境,在同辈琴家中其成就是十分杰出的。

总之,刘师的录音使我们真实具体地了解到传统古琴艺术的真髓,以及一个优秀琴家的成功之路。它给我们的启迪将是多方面的。


作者简介


吴钊,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古琴兼音乐史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91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该院博士生导师至今。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兼全国业余古琴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