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鸿林兄轶事——发现三善湾战国古墓群

在鸿林兄门前有一处大水坑,是前些年为改修318国道新洲段重修倒水河李集大桥取土方所致。因为这次取土,也使我和鸿林兄发现了至今新洲考古发掘规格最高的古墓葬群。


战国古墓毁于一铲

那是2002年9月24日下午,我去三善湾看望鸿林兄,在他家中,听到隆隆的挖掘机声,鸿林兄介绍说是改造318国道新洲段重修倒水河李集大桥,那里需要很多土方,施工方把他湾子后的小山岗买了,挖掘机正在那里挖土。听他讲后,我当即反应, 这山岗不是我们李氏祖宗传说“金线穿葫芦”的风水宝地吗?儿时听前辈人讲,明代洪武初年,我们的祖辈由江西搬迁到湖北,李氏的祖宗则是由江西乐平县迁至现在的新洲区李家集落籍 ,老祖宗们当年就是相中了这块“金线穿葫芦”的风水宝地,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二十余代。 因李姓为当地大户,故此地被人们称为“李家集”。

新洲地下古墓无数,仅两汉以前古墓已被发掘的就有千余座。其规模、数量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就曾被省、市考古专家誉为“湖北之首”。笔者因业余喜收藏、考古、研究地方文史,平时注意学习一些考古方面的知识,故境内凡有动土的地方则喜欢去看一看地下的情况,何况这里是家族中传说的风水宝地……

当我和鸿林兄来到尘土飞扬的挖土现场时,在大约五十公顷的黄土岗地上,只见在挖掘机的下方有一堆黑灰色淤泥和几根二、三米长枕木般的古墓棺椁板夹杂在乱泥土之中。面对此情此景,我心中不免一惊,凭直觉,这很有可能是两汉前的古墓椁板!因为新洲以前发现过很多汉墓,出土过这样的棺椁板。我便开始警觉起来,当即找到施工人员询问,他们说:刚才有一辆拉土的二十吨的大卡车突然掉到地下的坑中,挖掘机将车拖起来后,便将坑中的淤泥、木料挖到一边,里面什么也没有,然后用土将坑埋了,又在继续施工。难道就是这么简单?我心中不免打了一个大问号。这么大的棺椁里面不可能什么也没有,为了不使其进一步遭毁,我和鸿林兄一方面同施工人员交涉,要他们暂停在此处取土,一边鸿林兄守住现场,同时我拨通了新洲区文物所的电话,时间是下午的14:30。向他们报告了此地发生的事情,并请求迅速派人到现场。15:30左右,新洲文物所一行四人赶到,经现场勘察,确系古墓无疑,但已毁损得非常厉害。经区文物所与施工方交涉,要他们立即停止施工,并与当地村民委员会联系派人保护古墓。从现场回新洲城关后,文物所向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汇报了情况并申请发掘经费,着手准备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为免古墓进一步遭劫,9月25日我在《长江日报》和武汉地区其他报纸对发现古墓作了相关报道。就在文物部门准备对古墓进行发掘的同时,9月26日接到群众反映,古墓现场被挖掘机挖出的淤泥中,由于太阳将淤泥晒干,有人从中捡走了短剑和箭簇等器物。由于临近国庆节长假,为了更完善的保护古墓中的文物,区文物所决定对古墓中被挖掘机挖出的淤泥现场进行清理,27日区文物所考古人员在淤泥中找到战国时的断剑一柄、车马器和青铜器残件以及几个陶豆足、箭簇等,并通过当地派出所追查找回了淤泥中被人捡走的部分器物。经考古专家现场分析该墓为战国早期土坑墓,在新洲区西部举水河、倒水河流域之间高岗地带尚属首次发现,此地并非文物保护地段,这一发现引起了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国庆长假过后进行全面勘探和发掘。

国庆长假过后,10月10日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在新洲区文物所的配合下,对被挖掘机破坏的古墓(后被定为一号墓 )和周边地区进行了现场勘查,并开始了抢救性发掘。可惜该墓因卡车掉入后被挖掘机毁坏,墓中器物基本无存,考古人员只是从被挖掘机挖起的淤泥中清理出一柄完好和一柄断成三截的青铜剑,断剑长约70余厘米,在目前出土楚剑中算较长的,比较少见,从剑的断痕看,是挖土机所为;同时在墓坑中令人惊喜地发现了一支带有四字铭文的青铜戈,另意外地见到这支青铜戈上还有战国时已掌握的大焊(铜焊铜)技术焊接过的痕迹;经清理,该墓一共只发现了车马器配件等八件青铜器残件和几个陶豆足,此墓真的只有这东西吗,留下的是迷团和遗憾。好在当天在离此墓约三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又发现一座规模相同的墓(被定为二号墓)。使考古人员感到欣慰的是,二号墓保存基本完好,没有被盗的痕迹。经报上级文物部门批准,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决定对二号墓进行考古发掘。

扑朔迷离的二号墓

经过十几天的土方发掘,10月26日一条长约8米、宽1.8米的墓道以及长5米、宽4.5米成斗型的土坑竖穴墓出现,在离地面约5米的底部,一个长3.2米,宽2.1米由8块木盖板盖着的木椁展现在人们眼前。除一块宽约0.45米、厚0.30米的木椁板保存完好外,其余的7块均有不同程度腐烂。考古人员搬开木椁盖板,一具长2.1米、宽0.70米,保存完整的木棺安放在椁内;清去椁头箱、边箱的青膏泥,隐约可看见部分陪葬的器物。由于椁内棺木保存完整,棺内是否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和其它随葬品,给现场考古人员留下许多悬念,他们不敢贸然开棺,得等待研究后,再制定科学的方案进行开棺。从考古队进入现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湖北各大媒体相继对古墓发现作了相关报道,发掘现场每天是人山人海 ,争相传说三善湾出了宝贝,周边几十里外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

10月27日下午,经过周密部署,绘图、拍照、摄像后,专家决定现场开棺,打开棺盖后,棺内尸体已化成约3-4厘米厚的褐色泥浆,使现场围观的人大失所望。但考古人员在棺内发现一柄带漆木鞘的青铜剑、三支箭簇和一把铜削,青铜剑和漆木鞘保存十分完好,当考古人员从剑鞘中拔出青铜剑时,仿佛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将一柄新青铜剑涂抹了防锈油,在等待我们今天来取出一般,只见剑身寒光闪闪,咄咄逼人,望而生怯,让我们无不为古人高超的造剑技艺而折服。

28日天晴日朗,考古人员对椁内的头箱和边箱进行发掘清理,下午在头箱和边箱中共取出了4 0余种约百余件随葬器物。其中:有二只青铜鼎、二只青铜壶、二只青铜盉和几支青铜戈、矛 、斧、刀、勺及上百只式样不同的箭簇、车马器配件以及一块刻有谷纹风格的玉壁和木梳、陶罐等器物,同时又在头箱中发现一柄带漆木鞘的青铜剑,并在部分箭簇上发现还带有保存完好的皮套,一根断为三截两米多长的戈矛用的木杆也出现在考古人员眼前。

通过对二号墓的发掘,考古人员又在这两座墓周围发现了几座同时代的古墓,专家推断此地应是一处战国早期古墓群,从两座墓中出土器物分析,墓主应为当时的武将。在新洲区举河、倒水河之间高岗地出现如此规模的战国早期古墓群,激发人们的只是许多遐想与深思……

一波三折发掘路

据考古专家介绍,武汉地区此前虽有战国青铜剑出土,但保存如此完好的漆木剑鞘还是第一次发现,且在一个墓中同时出现两柄完整带鞘的青铜剑,更为显得珍贵罕见。专家认为,该墓群在武汉地区同时期墓葬中,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墓主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这对研究武汉地区在战国时期军事、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由于有关部门对文物法宣传力度不到,工程施工单位和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漠,只顾眼前利益,强迫“文物给工程让路”的事时有发生。一处保存两千余年的古墓群被挖得百孔千疮。主要是该村与施工方买卖土地时事先没有考虑到地下考古的费用,所以当地下出现古墓后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村委会和公路部门相互推诿,文物部门又无钱发掘,因此就只能抢救性的发掘了露在地表的两座墓,但其价值已在初步勘测中凸现。

发掘的经费长期得不到落实,继续勘探发掘工作一拖就是一年,导致大部分古墓表层封土取土时被挖,在雨季该墓群的一座古墓更是被雨水淋出而遭盗墓贼光顾,损失无法计量。如今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被毁的一号墓中除断剑铜戈和几件残陶外别无所有;二号墓中则有百十件工艺精湛器物,两墓相比之下等级相当,何况一号墓中还出土了一把刻有铭文的铜戈,其墓主地绝不会低于二号墓主,但其陪葬器物到哪里去了,其中原由不得而知。再次发掘的五座墓因为大部分被盗挖和取土毁坏,器物几乎无存;五座墓中一共只发现了一柄青铜剑、两块玉璜和几件残存的器物,使人观后无不痛心疾首。

专业人员不学无术,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其实也值得考量,比如此次发掘过程中,文物部门所谓的考古人员,现场从刚出土的剑鞘中随意拔出青铜剑、更有甚者是将二只青铜壶中的不明液体顺手开盖倒掉,尽管受到了领队的市考古专家制止,但为时已晚,壶中之物眨眼被倒得一干二净,使得专家只得要求现场拍摄记录人员,不要将这种违规考古图片公开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