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沉迷“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rap?谈谈中国的说唱故事

笔者最近对古代小说文本十分感兴趣,于是也对准了家里老书架上的戏曲知识书籍,怎么说是我们的国粹,老祖宗留下的知识产物。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戏曲的概念,故事情节的设计两个方面和大家伙们唠嗑唠嗑几句。

关于戏曲的概念

文本上是这样写出的,根据学者研究,“戏曲”二字最早出现于宋元间《水云村稿》之中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顺便说一下,咸淳即是南宋度宗的年号。)关于戏曲的起源和形成众学者各说纷纭,有元代说、北宋说、唐代说、汉代说、先秦说等等,在此先暂时忽略,笔者以后会继续介绍。

关于戏曲的形成

王国维先生提出: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这是“真戏曲”的标志。别看现在女团男团的选秀火爆,又是说唱又是舞蹈,时不时还得演戏,真的感叹:生活不易,艺人叹气啊。其实话说回来,这些技艺在我们老祖宗看来不存在难度,甚至是艺人出道的必修课。不信您看看——

中国的戏曲形成集成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熔唱、念、做、打多样表演手段于一炉,成为综合性很强的一种表演艺术,并且有着多年凝结的积聚起来的程式化特征。换句时髦的话说,不会文学美学的歌唱家不是好舞者好演员呀!

说完形式我们来聊聊故事

小时候看聊斋真没少琢磨着,为什么遇到狐狸精的总是木讷书生;为什么美女总是没有富贵命;为什么总有怕老婆的男人。后来我知道了,为情节糊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和民族战争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作为,留下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传闻,即使那些小人物在剧烈动荡的社会生活中也多奇特的遭遇,这些奇异的人和事是戏曲传奇性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说,戏曲故事大多都来自日常生活,并非我们印象当中的咿咿呀呀阳春白雪。

戏曲的诞生、成长、发展的繁荣,每一个节点都离不开“民俗”的滋养。

这个非常好理解,笔者给你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中国四大古典戏之《西厢记》里面就有不少关于民风民俗的影子,或者富有生活气息的事情。打一开始出场,就是崔莺莺和王夫人为了丈夫丧事迁地摆宴的习俗,末了还挑灯念佛的,相信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笔者就不多做介绍。

咱唠点有趣的,年轻的男女青年情感问题。既然是想谈对象,首先就得了解对方。名字年龄职业,家庭人员组成收入是否稳定,婚恋观如何,是否为异地等等都是要考虑的。来看这个问题古时候那会也挺头疼的,我们看看,王实甫老先生是如何安排的——小生对人家女孩子一见钟情,逮着机会就对着人家丫鬟一通介绍,什么姓谁名啥字两行,家中人丁出行原因,罢了加了一句“小生尚未娶妻啊”。(敲黑板,划重点了啊。)以至于后来丫鬟红娘对小姐介绍时还痴笑了一句“又不曾问他是否娶妻”。他们都说张生是个木讷小子,我看不然,看看人家这表白方式,简单明了开门见山!以至于笔者一段时间都觉得“小生尚未娶妻。小女尚未出阁。”是世间最美的情话。

聊完概念和故事内容,我们来讲一讲戏曲的表演形式。

我们人尽皆知的西方戏剧分为三种,第一是歌剧,以“歌”演故事,无舞亦无言;第二者为舞剧,则是以“舞”演故事,无歌无言;第三则为话剧,以“话”演故事,无歌曲。只有中国戏曲是用歌、舞、话三种艺术形式来演故事。

传奇故事最先出现在小说和说唱中。以后的戏曲,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就称为传奇。至元末明初、北杂剧和南戏均可称为传奇。直至明代嘉靖以后,传奇才专指明清间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举个例子,著名的参军戏就足以体现了戏曲发展过程的表现历史进程。在此之前就要介绍一下何为“参军”,“参军”是唐宋时期参军戏的角色,与另一个角色“苍鹘”共同完成滑稽诙谐的戏剧表演。

而到了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净”也被认为是唐朝的参军戏演变而来的。李商隐就有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说的便是如此。另外补充的是,唐代“参军桩”也是指唐代参军戏的一种角色。渊源产生于秦汉之俳优,但至于是何时形成的,便说法不一一时难以确定了。

戏曲情节上的设计

戏曲作者本人在对戏曲的创造过程中,对情节也是十分重视的。这一点非常好理解,竞争激烈嘛,既然大家伙们辞藻华丽的华丽,排版整齐的整齐,能吸引读者的都是剧作家本身的创意,能否吸引读者了。唉,说到这里笔者又想感叹生活不易了啊。

再再举个例子,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是不是经常强调能用多个词汇就尽量用多个词汇表达,切记一开篇就是流水账?没毛病,估计这些写作的套路靠的也是遗传。

戏曲作者在作品中表露倾向主要采用情节手段,有时候也会采用非情节手段。

而且呢,在非情节手段表露这一点之上不同于西方的戏剧,咱们知道戏曲写作有其中一点就是“以诗写剧”的特点,所以即使不符合恩格斯提出的理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符合以诗写剧的特点的,如果情节流露不足以抒情,那么就会直接表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