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家寺庙,百年前美国探险家克拉克的记载却是这样的?

彬县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的佛教石窟寺,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与薛举薛仁杲在邠州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到了宋代,宋仁宗皇帝为其母庆寿,遂改为“庆寿寺”,因寺内供奉佛像高大雄伟,民间俗称大佛寺。

大佛寺见证了千年丝绸之路的风雨沧桑,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佛教北魏时期传入中国,在造像上经历了最初的临摹,因而早期造像偏于“高鼻深目,面容清俊”。盛唐时期,风追华雍,丰腴为美,崇尚潇洒,深深影响了佛像造型艺术。彬县大佛,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面容丰满慈祥,两耳垂肩,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侍立在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神态俊雅恬静。尤其是披衣袒胸,丰满圆润,不仅把佛像造型融入东方审美思维,更把唐代开放、自由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取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1908年至1909年,美国探险家克拉克率领探险考察队穿越了今北京以西的山西、陕西和甘肃山区,在1909年5月份赴甘肃途中,路过彬县并拍摄大佛照片。但在其与索尔比1912年合著并出版的《穿越陕甘:1908-1909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一书中,对彬县大佛进行描述,并附有照片。

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彬县大佛照片

在距西安5天行程的一个小村庄,我们与一座唐代寺庙—大佛寺(Ta-fu-ssu)不期而遇。大佛寺的主体是一个高约70英尺的石洞,深阔合乎比例,洞中端坐着一尊巨大的佛像,面容安详平静,俯视着芸芸众生,佛像两侧立着高大的守护神。这些佛像与石洞本身全都是耗费了无数劳力从坚硬的悬崖石壁上削凿而成的。游客可以从三处不同的观察点,即地面、高度仅及佛像一半的平台,以及与佛像面部齐平的第二层平台上,去瞻仰这尊佛像。我们从第二层平台上,拍摄了一张佛像面部的照片,已收录在本书中。

在此提及另一座唐代寺庙也许正是时候,它位于洛阳以南约6英里处,人称“龙口庙(Lung-k'ou Miao)。龙口庙由一连串位于一条幽深峡谷峭壁上的巨大石洞构成,石洞里有高大的佛像和守护神,全都是从坚硬岩石中雕凿出来的。以常见的姿势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一定有25至30英尺高,而周围成群的神像,想必有12到18英尺高。

1908年,克拉克考察队拍摄的延安宋代寺庙照片

这两座寺庙里所有雕像的面貌全都非常丑陋,比例失调与延安府周边以及陕西北部地区稍晚的宋代寺庙中栩栩如生的佛像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两类分别建于两个代的寺庙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唐代的寺庙高度更高,庙中的佛像数量更少,但体量更为庞大;另一方面,宋代寺庙中在岩壁间雕刻出的无数小佛像之间都有小石坎分隔。有趣的一点是,在坚硬的悬崖峭壁上和崇山峻岭间开凿石洞建造佛寺的想法似乎起源于印度。石洞的入口通常先用横梁、砖块和灰泥搭建,然后覆盖上瓦片,形成屋顶走廊和平台,与普通寺庙的正门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