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修善村名来历

稷山县修善村名有故事

杨继红

修善村过去是修善乡政府所在地。东临新绛,西连万荣,南接闻喜,曾经管辖1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据传在宋代,村名叫龙虎村,后来为消除村里的凶事,改为修善村。村里的明清修建的寺庙碑刻记载均为修善村。其实,修善村村名还有一个传奇故事。

据古县志记载,修善村原名“修缮”,意思是村里因有人从事修缮而得村名。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汾河大水浩浩荡荡,浊浪排空,除了神仙很少有人能渡过这条河。以东西走向的汾河水为界,稷山分成了汾南汾北两岸。有天,一个汾南木匠在河边窜村揽活,遇见一位和尚,和尚问木匠:“汾北岸有点活,你做不做?”木匠一听,望着翻滚的河水说:“想做也过不去这河啊!”

和尚就在河边折了一枝柳树条,让木匠随他踩在柳条上,闭上眼睛。木匠只觉得耳边呼呼有风,眨眼间,二人就到了河对岸。和尚领着木匠走到了大佛寺,告木匠说:“寺内的功德箱坏了,麻烦你把修缮好!”木匠以为有什么大活,没料想就这点小活。但是木匠做事认真,做活精致,还是用心地把寺院的功德箱修好了。修完之后,和尚就把地上的刨花收拾到一起,装在木匠的箱子里作为酬谢。

木匠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觉得对大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欣慰。回到村里,打开箱子一看,那些刨花竟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木匠便知道是佛祖显灵。村里的人们也都十分惊奇,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便为本村起名为“修缮”。

后来,大佛寺有一位僧人路过这个村子,听说这件事后,建议把村名改为“修善”。这位僧人解释“修善”:“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凡事有因才有果,善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开创,有好的因,将来一定能成就好的果报。心存慈悲、平等、恭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以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这都是结善缘。发心修善,广结善缘,善因、善缘具足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很圆满。从此,“修缮”村一直沿用“修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