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政治主張是不是對統治者和老百姓分別採取不同的標準?

讀一世界


詩曰:“曩古明醫數老君,仙方道德五千文。騎牛函谷自茲去,紫氣周流滌萬身。”老子是一代明醫,《老子》是道德仙方,治國治民,對統治者,對老百姓一視同仁,無有分別。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此處的“民”,是“人”的意思,可指統治者,又可指普通老百姓。自古至今,統治者尚賢舉智,此“賢”非真賢,此“智”非真智,絕大多數是為了自己的天下,爭權奪利。春秋戰國亂悠悠,“尚賢舉智”是手段,“爭”是目的,“亂悠悠”是結果。當今某些超級大國“尚賢”,發展科技,發展軍事,自恃國力強大,為一國之利,侵略他國,干涉他國內政,掠奪他國資源,引起國際爭端,甚至引發世界災難。世界各國如能“不尚賢,使民不爭”,則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能使老百姓不追假“賢”不逐假“聖”,不爭名奪利,不爭強好勝,則民安國泰。

《道德經》第三章又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對統治者來說,垂涎別國資源,妒忌別國發展,發動戰爭,大搞貿易戰,此即為“盜”。對老百姓來說,貪戀他人稀有、貴重的東西,起盜賊之心,啟偷竊之行,此即為“盜”。如不覬覦他國他人“難得之貨”,而“不為盜”,則國與國和平共處,則人人知足常樂,民心淳樸。

《道德經》第三章還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能無慾無求,則心不亂。《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無慾則無掛礙,無掛礙則無災難。從統治者到老百姓都一樣。一國無慾一國幸;國國無慾國國幸;人人無慾天下幸。

一代聖人老子留給後世“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修身治國平天下,對統治者,對老百姓都是寶。綜上所述,《老子》的政治主張不是對統治者和老百姓採取不同的標準。


一團金蕊向陽開


兩碼事,老子所要表達的,我只能理解到這一步:

統治者也罷,聖人也罷,百姓也罷,在尊道而行的前提下,因為各自位份不同,能力不同,使命也就不同。但無論他們做什麼,目的終究只有一個:絕仁棄義,返樸還純。


君不器


老子的主張,是聖人治理社會,老子口中的聖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理想的人。那個理想的人就是自我修煉,自制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