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安徽8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 - 安徽 - 安徽财经网

安徽财经网讯: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安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全省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4812件,增长1.87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8件,增长1.76倍;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20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39%;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增长137.6%;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人造太阳”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

据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相继获批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此基础上,安徽着力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启动建设14家安徽省实验室和14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构建科技创新先锋队。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安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年,首次实现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创造世界最高水平。被称为“人造太阳”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自主研制的ITER计划校正场首批线圈暨法国WEST装置偏滤器关键部件成功交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记录,今年成功研发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1倍,今年有望超8500家

“十三五”以来,安徽持续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围绕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需求,实施906项科技重大专项和1388项重点研发计划,财政支持经费达201390万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长鑫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实现量产;合肥京东方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第10.5代线正式量产,蚌埠玻璃院自主研发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成功国产;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五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1倍,2019年累计达到6636家,今年有望突破8500家。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达20家,实现全省16个市全覆盖。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尤其是在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9家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建成运行安徽创新馆,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深化科技金融工作,组建运行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决策设立6支子基金、投资11个项目,总投资额2.66亿元,省科技融资担保覆盖所有县域,累计完成科技担保23.75亿元、服务企业461户。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质量提升行动,全省已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9家、其中国家级32家,众创空间202家、其中国家备案53家。先后举办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发布科技成果1900多项,签约项目254个。2019年,全省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610亿元、452.7亿元,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定实现“进”大于“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跃度日益增强。(记者  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