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000让孩子上8万的贵族学校,我后悔了:圈子本质是等价交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一名至理名言,为此,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教育上,更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孩子拿到好学校的“入门证”。

一、月入5000,让孩子读8万的贵族学校

前段时间,和小区里的辰辰妈妈聊天,谈到孩子上学问题时,她告诉我,孩子今年小升初,报了一所普通中学,手续已经办好,就等开学了。

“你们以前上的学校不是有初中吗?怎么不在那儿上了?”我有些奇怪。

“别提了,花了那么多钱,没给孩子带来一点好处!”她感叹着!

辰辰原在一所公立学校上小学,成绩不好不坏。四年级开学前期,辰辰妈妈偶然得知辰辰爸爸的发小在当地有名的贵族学校任教,就拉着辰辰爸爸去找发小,硬是磨出了一个转学名额。这所学校招生一向严格,好在爸爸和发小关系过硬,才算有了入学资格。

然而,面对高昂的学费,一家人犯了愁。好在辰辰妈妈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找朋友帮助,给老公和自己每人办了两张信用卡,再加上以前的积蓄,终于凑齐了8万余元的学费。

今年的学费有了,下一年呢?为此,辰辰妈妈制定了严格的家庭开支计划:衣服一律电商活动时网购,上班自带便当,不点外卖,外出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减少开车次数,想吃肉?要等到周末孩子回来才行。平时夫妻俩就吃些萝卜白菜之类的便宜蔬菜,顶多再加两个茶叶蛋……

好好的日子,硬是过成了苦行僧一般!

爸爸苦不堪言,妈妈却振振有词:“孩子上好学校,不仅能受到好的教育,更能进入好的圈子,积累优质人脉,对他的未来大有好处。”

然而,很快妈妈就发现,上这所贵族学校,并不仅仅是交足了学费就行的。

学费,只是明面上的,还有许多隐形的支出,是始料不及的。

每年夏冬两季,学校都会举行夏令营和冬令营,组织孩子们出国观摩国外高校,费用动辄3-4万。虽说是自愿报名的,但别家孩子都参加了,自家孩子能不参加吗?

妈妈咬咬牙,给孩子报了两次名后,再也无力负担,只能放弃。

此外,像什么住宿费、餐饮费、校服费等等,更是万元起步。对于其他家长来说,这点钱算不得什么,可对于工薪阶层的辰辰妈妈来说,却是苦不堪言。

她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5000千元,辰辰爸爸和她相差不大,两人还背负着每月数千元的房贷、车贷,日子自然是捉襟见肘了。

二、进了贵族学校,却融不进“贵族圈子”

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孩子在贵族学校过得好吗?建立了人脉吗?答案是否定的。

学校的课程进度较快,孩子难以适应其节奏,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垫底。尤其是英语,外教老师全英文授课,没有一句中文,孩子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老师给妈妈建议,可以给孩子报补习班,周末去开小课,并讲明班里孩子们几乎都报有课外辅导班。老师明确地告知了补习班的地方,然而,妈妈了解价格后,马上就退却了,另给孩子选了便宜些的补习班。然而,孩子补习了一年,却收效甚微。

学校表演节目,举办活动,其他的孩子唱歌、跳舞、弹钢琴、说相声,多才多艺,自家的孩子却没有拿得出手的节目,只能老老实实呆在舞台下观看。能怨孩子太笨吗?别家的孩子都报有兴趣班、特长班,自家孩子自进入这所学校后,因家里经济拮据,就再也没报过什么才艺班了。

人脉?孩子在这里上了三年学,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同学们聊起天来,除了学习,就是新款的衣服鞋子,周末参加哪个Party,去哪儿练骑马、打高尔夫等,孩子似局外人一般,完全插不上话。

有同学过生日,举办生日宴会,邀请全班的同学参加,却独独漏了自家孩子。

孩子多次哭着要转学,爸爸看不过去,想让儿子重回原来的学校,妈妈却不同意,费了这么大的劲,不坚持下去哪行?

好在三年后,终于小学毕业了,妈妈也想开了,给孩子报了普通的公办学校。其实想不开也没办法,家里实在支付不起这高昂的上学费用了。

三、圈子的本质是等价交换

这段时间热播的《三十而已》,顾佳为了混入太太圈,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买了限量级的爱马仕,努力讨好这些太太们,为她们做甜品、提供拍卖场地等。看似顾佳在太太圈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最终,却还是被太太们联合起来坑了一把,愤而离开。

为什么顾佳倾其所有也融不进太太圈?重要的一点就是阶层问题。

这些太太们要么有家族产业,要么是暴发户,老公则都是大公司的老板,动辄上百万的订单,而顾佳家里只有一家烟花公司,几十万的订单对他们而言,已经颇为难得了。顾佳公司发生危机的时候,仅仅凭着太太圈里王太太家乐园的单子,就消除了危机,救活了公司。

无论是实力还是物质水平,双方都相差甚远,不在一个阶层之上,为此,富太太们看不起开小公司的顾佳也就理所难免了。

同样的道理,孩子们之间也是如此。同学们脚上蹬的是阿迪耐克的限量版,身上穿的是阿玛尼卫衣,手腕上戴的是Watch Edition,放学后乘坐的不是宝马就是奔驰,别说是你的孩子,就连你自己,是不是也会自惭形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富人家的孩子很难从心理上认可工薪阶层的孩子为同类,同理,后者也不会主动跟他们打成一片。

所谓的人脉,前提是双方旗鼓相当,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状况等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等价交换,达成深层次的关系。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的拉关系、抱大腿,结果如何,完全看对方的脸色了。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深表认同:“挤不进去,不要硬挤,就蒜挤进去了,也只是橘外人。”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损失的不光是金钱,更有孩子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