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每天发很多微头条以吸引读者?——与一个朋友的问答

数量是一种优势

“首先,可不可以一天发很多微头条?”

——当然可以,如果它有价值的话。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写的微头条有没有价值?”

——有意义、有深度或者有创造性即有价值。

“什么是意义、深度、创造性?”

所谓意义,就是对别人有帮助,比如你写:今天我到公园转了一圈,发现人很多,觉得没意思我就回家了。

如果是杨幂这样写会有大批粉丝阅读,他们会想:我的偶像到哪个公园转了一圈?跟谁去的?怎么提前没有什么信息发布?我没去,真遗憾。

如果是你写,就叫没意义。

但是,倘若你写:我今天去了八戒公园,看到一个老大爷,八十了,还在双杠上锻炼(真有这样的人);回想起自己的爷爷也这样大的年龄,却已经瘫痪在床上;于是你得出,如果锻炼,身体衰老一定会减缓,然后你论证了一番。那么这个微头条就有意义了;因为会引起其他人的思索。

有意义的东西就会对人有帮助

深度不再多说了,前两天刚刚说过。

创造性就是你发现了人所未见的事物,或者常见的事物却想到它不寻常的原因。创造性主要有启发作用。

“如果我发的文章没人看怎么办?”

——想想看,所有植物的生长,都是前面慢,后面快;小麦生长四个月时依然没有麦粒;然而第五个月时,便开始灌浆结粒,前面四个月几乎没有价值。但是却离不开那些时间。

前面跑得快,后面跟不上;或者在教育上,开始时抢跑,但人生却输了,都叫拔苗助长。

写作也是这样,开始你不停写,却几乎没有几个粉丝;此时很多人就会放弃,放弃的人越多,成功的价值就越高;如果大家都不放弃,成功的门槛就大幅度提高,几乎没有人能够成功。仔细想想是否这样。

粉丝增加最快时,都是在后期。

万物的生长符合指数曲线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有800万粉丝,人们看到常常立即点关注,为什么?

因为你觉得这么多人不可能是傻子,人家必有自己的长处,值得关注——或了解,或学习,或欣赏。

然而怎么形成这800万呢,前面要有艰苦的积累过程。

人们往往忽略了开始时的极端困难,却又不知道后期的极其容易。

当然如果动手早会好很多;世界上很多事情动手早就比较好,因为那是创造性;如果你第二个做,就是模仿了。

河北廊坊有一个人专门发明几乎没用的东西,比如地震时吃方便面不摇晃的设备,以及其他类似的无用创造,号称“废物爱迪生”,结果有几百万粉丝,然后就有人学了,第二个人便会让人觉得没有创造性,或者说挺无聊的。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写作功底不好能不能发微头条?”

——可以。先在自己的朋友圈发,给自己的同学、亲戚阅读,练得多了,水平就会提高。

没有练习,就永远停留在原地。

不要过于纠结于逻辑

“我总担心自己的写作中有逻辑错误?”

——学点逻辑学会有用,但这不是一下能提高的。

有逻辑错误不可怕。

有些题材的文章涉及逻辑不多,有些则很多。涉及逻辑问题少的类型可以多写;比如小说、诗歌、记叙文,其逻辑性就弱很多。这种类型即使有逻辑错误,人们也不在乎;金庸的小说如果按照逻辑判断,很多都是假的,内功是没有的东西,人也不可能一掌将那怕碗口粗的树劈断,树把人的手掌震断倒有可能;但是喜欢看的人非常多。刘兰芳的《岳飞传》以及大多数含有演义字眼的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假的。举个例子李元霸手持大锤重800斤,这可能吗?100斤都不可能,一百斤相当于以前大袋面粉两袋,一手提五十斤面粉,怎么打仗?只需两个小时,连人带马都得累趴下;再说你手持大锤,人家一箭射过来你怎么防?十八般兵器也是假的,古代兵器——近距进攻靠枪、剑、刀;远距离靠弓;防守靠盾;没有其他,比如宇文成都鎏金铛之类,还有什么高宠枪挑铁滑车的故事都是假的,一挑不动,二枪会断。这种错误在旧小说中处处皆是。

如此严重的逻辑错误竟然几乎所有人能够接受,实在不可思议。

涉及逻辑主要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种文体就要重视逻辑了。

即使如此,也不必恐慌;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棵完美的树,文章也同样如此;逻辑错误没关系,亚里士多德等也常有说错之处,但是不可否认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人。

亚里士多德也犯过错误

“多写会不会增加读者量呢?”

——文章有意义就会,因为他们会有收获,也总有人会喜欢的。

如果写得少,粉丝就逐渐不关注你了;

不写,他们就会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