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用“遊戲”對抗遊戲沉迷:前騰訊員工和10後孩子相處啟示

“孩子天天玩遊戲刷短視頻停不下來,該怎麼辦?”

這是千萬家長的苦惱,也是和孩子們“鬥智鬥勇”的日常。

作為一個遊戲年齡超過20年,遊戲行業從業快10年的人,分享一個真實故事:我如何用“遊戲”幫助孩子對抗“遊戲沉迷”。

我的侄女小涵,小學五年級,11歲;侄子楚弟10歲,小學四年級。

他們性格迥異,男孩外向好動,偶爾喜歡鑽空子耍聰明,但不太沉穩。女孩自尊水平很高,對自己有要求,也更容易藏心事。

他們由縣城的爺爺奶奶一手帶大,假期才能和父母相聚,算是留守兒童。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玩電子遊戲和看短視頻。

Round 1:“我想送他去做職業電競選手”


作為80後父母,對待玩遊戲這件事,我哥嫂呈現出異於其他家長的開明。

因為我之前一直在遊戲行業,會讓家裡認知到遊戲也是一個可以從業的方向,今年暑期的時候,我哥認真地跟我說:

“幫我問問看,能不能讓楚弟去俱樂部學習,我想送他去做電競職業選手。”

為了表現對“楚弟”遊戲水平的認可,當場開了一把遊戲“打”給我看。

後來因為楚弟的年齡實在太小(俱樂部最小的選手年紀在13歲),不得已作罷。

正在玩遊戲的姐弟倆

這不是我哥第一次這麼提,他本人是《英雄聯盟》的忠實玩家,也深知近年電子競技正逐步走入主流視野,成為競技運動的一種。

在他的認知裡,如果有天賦,走職業電競選手的路線,也許比常規的成才路線更有發展潛力。

與之相反的,我的爸媽,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延續著他們的傳統觀念:讀書才是正業。他們對孩子玩遊戲深惡痛絕。

在和他們相處的時間,我聽到我媽對楚弟說的最多的話就是:

“作業寫完了嗎,就在那玩遊戲?”

“一天到晚都在玩遊戲,再玩我要把你手機扔了。”

……

我媽為了“扭正”孩子的意識,還買了一套整整10本的“雞湯書”——《你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將來的你一定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等,強行“精神投餵”。

奶奶給10歲孩子買的書

爸爸“想送孩子做職業電競”,和奶奶希望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態度,卻是同一款“支配欲”在作祟:我希望孩子按照我設定的路線發展。

想必我們都經歷過小時候被鋼琴或奧數支配的恐懼吧。

為什麼,我們做了家長,卻依舊幻想去設定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呢?

孩子是一個人,一個普通的自然的人,不是機器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和孩子,應是對等的關係。

事實上,孩子們自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

他既沒有因為爸爸的期待投入“職業選手”的理想,也沒有因為奶奶的要求“勵志”起來,他們正常地上學讀書,閒暇時間刷抖音、玩遊戲。

作為旁觀者,從那時起,我先給小涵綁定了騰訊遊戲的“成長守護平臺”,我想觀察一下,她會不會真地“沉迷”遊戲?

Round 2:“被奶奶用衣架打了一頓後,還在繼續玩遊戲”

前陣子,我回老家待了快2個星期,近距離地參與了孩子們的生活。

在“成長守護平臺”的報告裡,小涵玩遊戲的時間還算正常,每天大概會登錄個2-3次,整體時間通常不超過半小時,偶爾會“消費”,金額多數是幾塊錢。偶爾一兩次小涵在晚上11點後登錄,我微信問她,隔天回覆我說是上去看看,很快就下了。

實際的情況呢?

他們玩騰訊遊戲的時間不算多,但是他們用在電子產品上娛樂的時間確實不少。以楚小弟為例,他通常下午不到4點就放學到家了。做完作業用不了1個小時,然後開始刷短視頻,玩小遊戲。吃完飯以後玩遊戲、看短視頻、看動畫片輪流切換。9點左右,奶奶喊洗漱,再上床睡覺。

一二線城市的孩子,一到週末時間就被各種補習班填滿。縣城的孩子,培訓班少一些,他們可支配的時間相對充足。

週末,成了他們“電子娛樂”的高發時間。

這個週六,我還在床上睡懶覺。朦朧聽到客廳的吵鬧聲,楚小弟被奶奶打了。大概是喊了很久讓他做作業不要玩遊戲卻不聽,急著出門忙事的奶奶有點氣急敗壞,便拿衣架打了楚小弟(冬天穿的厚其實是不疼的),邊打邊進行“威脅式教育”:

“趕緊,你們給我回你們自己家去(他們住的是奶奶家),想看電視就看電視,想玩遊戲就玩遊戲,我不管你們了!”

我聽到了楚小弟“啊啊”的哭了幾聲,哭聲不大。奶奶發完脾氣拿他沒辦法,出門了。

每天都給他們做好早餐的奶奶,這一次,沒有做。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類似“被威脅”的經歷,如果你在路上或者公共場合哭鬧,家長會威脅你“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家長們在意麵子,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止哭”效果,輕易就動用“威脅武器”。

事實上,用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丟掉對你的信任感,讓你和他的距離越拉越遠,反而更不能達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比如,讓他別再玩遊戲。

我起床後,在客廳看到姐弟倆都在沙發上,小涵在寫作業,楚小弟竟然還在玩遊戲——在被奶奶“教訓過”“威脅過”後,還在繼續玩。

Round 3:“不被信任的感覺,是不是特別不好”

我給他們做了早餐,一邊吃一邊開始嘗試溝通。

我先問小涵:“剛剛發生了什麼?”

“我也不知道,我在房間裡突然就聽到奶奶發脾氣,說弟弟一大早就在那玩遊戲,然後還說要我們都回自己家去。”

“我又沒玩。”這句話剛說完,小涵竟掉下了眼淚。

我知道侄女小涵非常敏感,很容易情感代入。奶奶的生氣波及了她,她被冤枉,委屈的情緒無處紓解,我一說話就戳中了她的淚點。

我和小涵說,奶奶讓你們回自己家,是氣話。你沒有玩遊戲,就不是在說你。

“我不是給你裝了成長守護平臺嗎?不是可以監測你每天玩遊戲的時間嗎?你和奶奶定好時間,這不就是證據了嗎?”

在大部分時候,家長會認為“情緒”是大人的專屬,在“教訓”孩子的過程,也完全是大人單方面輸出“打罵”。

如此一來,孩子不僅失去了反駁的機會,也不敢表露情緒。比如,我問小涵,這件事你願意和奶奶溝通嗎?她一邊哭一邊堅定地搖頭。

等小涵情緒穩定,我和她定了“遊戲管理契約”:週一到週五每天最多玩45分鐘,週末每天遊戲加看短視頻的整體娛樂不超過1小時45分鐘。

“我相信你可以管理好時間。”

她是一個自尊水平要求很高的孩子,自尊驅動自律,在遊戲這個問題上,和她的溝通反而容易。

頭疼的是,“心大還在玩遊戲“的楚小弟。

我得軟硬兼施。

我走到楚弟的身邊,和他並靠著坐在一起,左手攬著他,一邊看他玩一邊說:

“滿崽,你喜歡玩遊戲是嗎?你爸說想讓你打電競,你想做職業選手嗎?”

沒理我。

我繼續:

“那讓你每天打10個小時遊戲好不好?除了吃飯睡覺,一有時間就練。”

“不玩這麼久”

狡猾的傢伙,知道我在給他“下套”。

“不玩這麼久,那是玩多久。他們練英雄聯盟,每天練夠8小時,你不想做職業選手嗎?”

“不想,不玩這麼久。”

抗拒的姿態慢慢卸下了。

我把頭再靠近一些,湊到他耳旁說:

“滿崽,那你告訴我,為什麼奶奶打了你,你還要繼續玩遊戲呢?”

這時,分明感覺到楚小弟看iPad的眼神渙散了很多,我知道他聽進去了。

“是不是因為奶奶說要趕你走,你不玩遊戲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呢?”

楚小弟極輕微地點了點頭。

“那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呢?你知道二爹(二叔的意思)不管發生什麼都是愛你的,你能感受到嗎?”

點頭認可。

“你是不是覺得奶奶不相信你,不被信任的感覺,是不是特別不好?”

這下,“心大”的楚小弟也哭了,他的委屈其實比姐姐的還大,只是掩藏在“毫不在意”的表情下,把情緒都藏了起來。

我緊緊抱著楚小弟,繼續說:

“二爹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想每天玩太長時間。那你來和二爹算個賬好不好?你每天差不多下午4點下課,晚上9點睡覺,除去吃飯還有洗漱等時間,差不多有4個小時自己的時間。”

“還要寫作業。”

楚小弟開始搶答。

“還有呢?”

“我還看書。”

“對,還有看書。看書是很好的,二爹一點都不反對。不管是玩遊戲還是看書,如果你能掌握時間,是不是就不會捱罵,你自己也能做你想做的?”


“嗯嗯!”

這次是看著我的眼睛,很認真地跟我說的。

認真看書的楚小弟

後來,我帶他和奶奶做了一次溝通,也邀請楚小弟和奶奶的賬號都加入了“成長守護平臺”,守護平臺裡新上線的“給家長的遊戲指引”,家長可以去了解孩子在玩的遊戲,也可以以此為時間管理依據,幫助孩子更好的規劃遊戲時間。

新上線的“給家長的遊戲指引”

再後來,我和我媽交流這件事。我說,不能把孩子逼太緊,要留給他足夠的信任空間。因為相信與被相信,是最強大的一種力量。

我媽表示贊同,回憶起小時候,她因為生氣把我哥打了一頓,結果我爸也湊過來聯手打,然後她對我爸大發脾氣,這麼小的兒子,難道我還打不過?要你一起打啊?她說如果父母都黑著臉,孩子在家就沒法待了。

有時候孩子叛逆地“沉迷”遊戲,不是他有多喜愛,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倔強的表達。

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機制,這是一件永遠不嫌晚的事。

Round 4:為了知道孩子們將來想做什麼,我設計了一個“遊戲”

除了玩遊戲的問題,我發現孩子們還有一個“難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很多時候連大人都回答不了,更何況孩子。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

“要不停地追問孩子最想做的是什麼,不停問,每天問。”

我在家時,也嘗試每天追問。

第一天,我問小涵和楚小弟“最喜歡做什麼?”,小涵先回答:

“沒有什麼喜歡的。”

“那你平常做什麼事,會覺得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打排球的時候。”

她和我描述打排球時,她很喜歡團隊作戰後贏球的感覺,為了打排球願意6點起床去訓練,甚至手指受傷也沒有退意。

侄女小涵對排球的熱愛比較確定,且持久。

相反的,楚小弟就是典型的“見異思遷”:

“我想成為一個冒險家。”

“什麼樣的冒險家?”

“不知道。”

他從小說《斗羅大陸》裡知道了“冒險家”這個詞,但並不知道“冒險家”是幹什麼的。我給他看了《跟著貝爾去冒險》的視頻,看到貝爾上山下海活吃蟲子,他看的很嗨,卻又立刻表示:

“我不想成為冒險家了。”

“那你想成為啥?”

“不知道。”

第二天,我給楚小弟佈置了一個作業,寫出50個他知道的職業。

在寫了4個職業“木匠、賣菜、殺雞、小賣部”之後,不管我怎麼引導,怎麼也不願意繼續了。

我每次問他:

“還能想出一個職業嗎?”

“不知道。”

我知道他是不願意面對他不擅長、或者他不想做的事,有典型的畏難情緒。我溫和地引導他說:

“下一次,能不能把‘不知道’替換成‘我想想’。”

這招沒什麼大用,但也算一個開端。

“你還能想出一個職業嗎?”

“不……我想想。”

後來,我設計了一個3人紙上游戲。我們3個人都拿出自己最“寶貝”的一樣東西作為“籌碼”,參與一個“看誰說的職業多”的遊戲。

規則很簡單:3人輪流說一個職業,同一個類型最多隻能出現5次,每個人有3條“命”,用完就淘汰,獲勝的人可以擁有最後的“戰利品”。

這個簡單的小遊戲我們玩了1個多小時,他們都玩的特別開心。

遊戲結束時,我們一共寫出了88個職業。我顯然“勝之不武”,卻也非常開心讓孩子們藉著遊戲,說出了潛藏在心裡的一些認知和想法。

“看誰說的職業多”紙上游戲

最後,我讓他們都選了3個最想成為的職業。

小涵選了醫生、排球教練、宇航員。

楚小弟選了理髮師、羽毛球教練、醫院院長。

楚小弟怎樣也不願意完成的作業,卻愉快地在遊戲中自動完成了。為什麼簡單的紙上游戲,也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簡·麥戈尼格爾的成名作《遊戲改變世界》,提到遊戲激勵玩家主動挑戰障礙的核心原因,由4大決定性特徵帶來:目標、規則、反饋機制、自願參與。

以我和小涵楚小弟玩的“看誰說的職業多”這個遊戲舉例:

目標,遊戲的目標就是為了贏,喜歡排球的小涵告訴我,贏球本身就是一件開心的事。

規則,我邀請他們一起設計遊戲的規則,這樣他們會更願意遵守。

反饋機制,如果20秒之內沒有說出一個新的職業,就會扣掉一條命。

自願參與,當我給楚小弟“佈置一個作業”時,他滿臉寫著抗拒,當我邀請“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吧”,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拒絕,而是“什麼遊戲?”。

這是遊戲機制的魅力,也是“遊戲化可以賦能教育”的價值。

結語:最好的愛是陪伴


這是騰訊成長守護平臺官網首頁最醒目的一句話,也是處理孩子游戲“沉迷”最好的解藥。

高質量的陪伴是什麼?

陪伴的前提是尊重與平等,把孩子當一個和你一樣平等的人,不是含在嘴裡怕化了的“心肝寶貝”,也不是你喊一句“兒子”就回“我在”的機器人。

陪伴的基石是愛與信任,給孩子沒有條件的愛,比威脅更有效的是建立你和孩子的信任機制。

最好陪伴的方式是參與孩子的世界。遊戲就是他們的一個世界,用遊戲化的4大特徵“目標、規則、反饋機制、自願參與”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聯通孩子的世界。

作者簡介

假斯特,前騰訊高級品牌經理,10年+互聯網營銷經驗,IP情感營銷方法論提出者,曾獲騰訊最高營銷獎項金獎。居上海,目前正在探索遊戲化教育。周更,重點寫營銷與職場成長。記錄自己的成長變遷,也分享“成就於人”的經驗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