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熊孩子养成的主要因素,常见溺爱行为,家长们别中招

《变形计》中有一期节目的城市主人公是赵迪,他不仅在学校打架、顶撞老师,在父母面前,也是搬起椅子就往地上砸,十分叛逆,不管父母说什么话他都不听,拍摄期间整个节目组都拿他没办法。

原来,赵迪刚出生时家里很穷,父母都在外打拼,缺少对他的陪伴。为了补偿赵迪,他的父母就不停地给钱,满足赵迪提出的各种无理要求,以为这样能弥补对孩子缺失的陪伴。而到了后来,赵迪变得不听父母的管教,找他们只为了要钱,没有钱就会大吵大闹,让赵迪父母非常的头疼,以致想通过节目,来改造好赵迪。

导致这个结果是赵迪的父母对他的宠溺,以为满足他的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没有正确的教育好赵迪。

溺爱孩子的表现

什么是溺爱呢?溺爱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正确的物质或情感满足,很多溺爱孩子的父母并不知道那是溺爱,那么父母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呢?

1.有求必应,百依百顺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什么,这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溺爱方式了。有些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不想要孩子再尝一遍,就恨不得把所有一切都捧在孩子面前,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有些父母因为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经历给孩子讲道理,也会顺着孩子的要求,只要他不哭不闹,就如同赵迪的父母。靠物质满足来解决孩子的哭闹,如同饮鸩止渴。

2.不敢放手,包办一切

有些父母不放心不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总觉得他们还小,他们还是孩子,便会不由自主地包办一切。比如不让做家务,不让单独出门,父母一边抱怨孩子不自立,一边又不愿意放手。

记得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女生考上大学之后,却在食堂哭了起来,原因竟是因为她不会剥鸡蛋,以前都是妈妈帮她剥好的。这样的溺爱只会让孩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3.过分袒护孩子

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熊孩子”,然而最令人生气的不是“熊孩子”的表现,而是“熊孩子”的父母。当这些孩子令你不舒服时,他们的父母往往都会说“他还只是个孩子,不懂事”。对父母们来说,他们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指责,但我们要明白的是,不应该过分袒护孩子。

要知道,他是个孩子,并不是可以逃避责任的借口或理由。应该只是他需要被教育成长的条件,而不是可以逃脱责任的借口或理由。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你不教好孩子,走出家门会有人替你教育孩子”。

溺爱孩子的危害

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溺爱孩子只是一件小事,自己有能力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至少二三十年吃穿不愁,别人管不着。可是要知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长远考虑,溺爱只会给孩子不太健康的人格。

1.不知感恩

中国式父母,总是喜欢无私奉献,宁愿自己抗下所有,也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哪怕自己在外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想让孩子经受一点风雨。但是这样无私的爱往往只会养出不知感恩的孩子,父母给的爱太多,会让孩子习惯甚至对父母的付出感到麻木,对他们的辛苦熟视无睹。

汪佳晶在日本留学了五年,25岁了,每月都要向母亲要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四处欠债拿不出钱,他竟趁母亲来接机时捅了母亲9刀。他视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一切,不知感恩,不知回报,正是他母亲的溺爱造成了这一切。

2.无法融入集体

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等到进入学校以后,就会不适应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他们会不容易和同学相处,也很难尊敬老师,孩子们之间互不相让,就很容易发生冲突。

父母纵容溺爱孩子,虽然让孩子在家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可一旦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保护,就会寸步难行,最后受苦受难的仍然是孩子。

3.抗压能力差

无论有什么要求,父母马上就能满足自己,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缺少自己奋斗自己努力的过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长期的纵容溺爱就会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情绪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就会丧失生活的勇气。

如何避免爱变成溺爱

父母一时的溺爱虽然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加舒适,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不利于他们完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父母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的溺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呢?

1.拒绝孩子

溺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满足,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无条件的满足,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私。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要让他们知道无论自己想要什么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不是靠哭闹,发脾气。

2.信任孩子

在有些父母的眼中,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不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一切,认为他们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自己只好理所当然地包办他们的一切。可是,真正的爱是要学会信任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可以自己做到。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说:“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3.建立规则

孩子在5岁之前,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观念没有那么清晰。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大脑发育成熟,父母就有责任给孩子划定界限,讲明规矩。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就要及时制止,建立规则,让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他的引导人而不是他的“奴隶”。孩子爱打人,该管教的就要适当管教;孩子爱挑食,该让他饿的就要舍得饿;孩子在超市哭闹非要买玩具,可以尝试离开

他一段距离,让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只有父母和孩子都建立了规则意识,才不会掉进溺爱的陷阱。

4.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无法保护子女一生一世,终归是要离开的,我们只能陪孩子走一程,不能伴他们一生。与其让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不如趁早培养他们对待挫折、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要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父母,不要成为一个只知溺爱和纵容的父母,不要培养一个不明是非、不懂感恩的孩子,不要培养一个无法独立、无法生存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人格独立、品质优秀的孩子,这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