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江湖 | 徐志摩谈灵魂伴侣:得之,我命;不得,我命

小编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命;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致梁启超》这段早已在网络爆红的情话,便是这位抒情诗人徐志摩写给他的老师梁启超先生的。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等诗歌,早已是传世名章。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当中,与其关系紧密的女性有四位,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凌淑华。这四位女性,不仅都是大家闺秀,而且个个都是佳人才女,在民国的历史中颇为知名。


1931年11月19日,中国发生一起空难。两名飞机师,和唯一的乘客,全部遇难。


这名乘客,是诗人徐志摩


他的妻子陆小曼,得到噩耗,说自己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

他的前妻张幼仪后来回忆说,空难次日凌晨一两点,她在半睡半梦中被惊醒。

来人给了她一封紧急电报,并告诉她,他刚去过徐志摩家,可是陆小曼不收这电报,只一直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

“我想到陆小曼关上前门,消失在鸦片烟雾里的情形。她出了什么毛病?她怎么可以拒绝为徐志摩的遗体负责?打从那时候起,我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共有的那种爱情了。”

张幼仪如是说。


张幼仪决定让弟弟带着徐积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儿子),一起到济南料理后事。她对13岁的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梁思成当时正好在山东考察,闻讯赶到空难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有说是现场烧焦的枯木),带给妻子林徽因。有人说,林徽因把那块残骸放在卧室里,保留了一辈子。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托人带话给凌叔华,希望她给徐志摩的墓碑题字。

凌叔华强抑悲痛,写下“冷月照诗魂”五个字。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1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


据说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做的媒。当时,年仅20多岁的张嘉璈已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看到徐志摩的文章,对他的才情很欣赏。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很快同意婚事,在允婚短笺上写道:“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之妹为。”


两家门当户对。徐家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徐申如继承祖业,经营有酱园、绸布号、钱庄等产业。


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张父是名医,投资了不少房地产。最了得的是张幼仪的两个哥哥:二哥张君劢,后来是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袖,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但徐志摩对这门指定的婚事不满意,声称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


▲张幼仪,1900—1988



年幼时,张幼仪的母亲尝试给她缠足。二哥张君劢劝阻了母亲,承诺将来妹妹因为没有缠足而嫁不出去,就养她一辈子。


这双天足,并未给她带来婚姻幸福。张幼仪不无伤感地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婚后第三年,他们的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同年,徐志摩抛下妻儿,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1920年夏,徐志摩又跑到英国去了,说是要投到偶像罗素门下。


徐申如很疼爱那个被冷落在家的儿媳,希望她出国伴读。于是由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给独自逍遥的徐志摩。


徐志摩很尊重张君劢,接信后,同意张幼仪来英,尽管内心极不情愿。


这年秋天,张幼仪的邮轮抵达英国。


张幼仪从未见过徐志摩穿西装的样子,但她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他来。她说,接船的所有人中,只有他摆着一张臭脸,很好认。


夫妻久未见面,张幼仪为了讨好丈夫,专门穿了一双漂亮但不合脚的鞋子。徐志摩留意到了,轻轻说了句:“真是土包子。”


两人未结婚前,徐志摩就这样嫌弃过她。人家给他看张幼仪的照片。徐志摩瞅了瞅,说:“十足乡下土包子。”


这个评价,给张幼仪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她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徐志摩,她一开口,他必说她:“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他的鄙视,让她极度自卑。


除了怀上第二个孩子,这段伴读生涯堪称张幼仪的噩梦。甚至这第二个孩子本身也是她的噩梦。


▲徐志摩与张幼仪在英国合影



2


恰好在张幼仪抵英前后,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


那年,林徽因才16岁,比徐志摩小了七八岁。当年曾同徐志摩一起去过林寓的张奚若,多年后对林徽因的子女说:“你们的妈妈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我和徐志摩叫作叔叔。”


在恋上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先为她的父亲林长民心折。


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当过司法总长。当了三个月,就因为拒绝收受贿赂,挂冠而去。


1919年,他担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主张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总理却密电和会首席代表陆徵祥签字。


林长民知道后,愤而在报上公开发文,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五四运动随后爆发。


1920年初,林长民被政府派往欧洲考察。临行前,他决定带爱女林徽因同行,说是要女儿增长见识,领悟为父的胸怀。


在英国,林长民和徐志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徐志摩称赞林长民相貌清奇,谈吐清奇,“满缀警句与谐趣”,“豪爽、倜傥又幽默”。


这期间,两人玩起了互通“情书”的游戏。通信时,徐志摩扮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有妇之夫。双方假设有私情,在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


与此同时,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长民的女儿,无法自拔。


林徽因是否也爱上徐志摩呢?这迄今是一段无解的公案。不过,多年后,林徽因曾向沈从文回忆她的英伦生活,说当年她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徐志摩于是千方百计想和张幼仪离婚。


据罗家伦回忆,有一次,徐志摩和朋友在中餐馆吃饭,朋友劝他说,你单是吵着要离婚,而不想办法让太太有所安顿,这样肯定离不成。


徐志摩很认真地问,那怎么办?朋友说,你最好为你太太找一个“替人”。


徐志摩真的一脸严肃地追问,找谁做替人好呢?朋友们纷纷建议,找徐志摩的好朋友金岳霖。


正聊着,哪知道隔桌的屏风被推开,金岳霖站到他们饭桌前,叫了声“嘿”。


原来金岳霖也在那家饭馆吃饭呢。


为了离婚,徐志摩冷冰冰地要求张幼仪“把孩子打掉”。


那时打胎的风险很大,张幼仪委屈至极:“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之后便是长时间的冷战。张幼仪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被遗忘在密封的匣子里。


▲林徽因,1904—1955



3


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彼得。


几天之后,徐志摩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写信给张幼仪,正式提出离婚: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在张幼仪的回忆中,她问徐志摩:“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的父母批准这件事。”徐志摩急切地打断她的话:“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而在徐志摩的笔下,这次离婚被写成了反抗旧道德和旧伦理,他自己则是一个为了信念,不惜离经叛道、敢作敢为的真勇士。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3月,两人终于在柏林离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起协议离婚案。


金岳霖不但没有成为“替人”,还和吴经熊一起成了徐、张离婚的证人。


此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在北京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


林徽因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估计她已看透了徐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


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林徽因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


徐志摩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林徽因最后说。


这个小姑娘,比“大叔”徐志摩成熟太多了。


▲192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



离婚一身轻的徐志摩,仍未死心,追回了国内。


根据梁实秋的说法,梁思成面对徐志摩的如影随形,在图书馆门口贴了一张情人(lovers)希望私下相处,不愿受到干扰的告示。


徐志摩看见后,怏然而返。


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腿骨受伤。林徽因每天到医院看他。


天气太热,梁思成有时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毫不回避,去了就坐在床边,还为梁思成拧手巾擦汗。一举一动,让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感到震惊。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整个中国的文化圈和名流圈都轰动了。徐志摩和林徽因联袂担任泰戈尔的翻译,并精心安排行程。


徐志摩知道自己追林徽因已经凉凉了,竟然请泰戈尔做中间人说服林徽因。64岁的老诗人竟然照做了!


林徽因断然拒绝。她后来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老诗人无比惋惜地说,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1924年,泰戈尔、徐志摩与林徽因



4


泰戈尔此时有点忘了自己到底来中国干嘛,彷佛就是为了做媒而来的。


面对“失恋”的徐志摩,老诗人又开始撮合他和凌叔华。


凌叔华的家庭背景同样了得。她的父亲做过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她自小学画,请的老师是慈禧的御用画师。学文化,请的是辜鸿铭。学书法,请了康有为。


当时,凌叔华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活跃分子。燕京大学要接待泰戈尔,找不到体面的地方,结果找到了凌叔华家。


作为女主人,凌叔华落落大方,举止自如,成功引起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注意。


泰戈尔怂恿徐志摩追求凌叔华,称赞凌叔华比起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志摩显然心动了,对凌叔华一通猛夸:“眉目口鼻子之清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这一切,当晚泰戈尔的另一个翻译陈西滢,或许都看在眼里。


徐志摩在1924年的秋冬之际,开始给凌叔华写信,言语热烈而暧昧。此时,遵照梁启超的指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携手去了美国留学,徐志摩的感情出现了“空档期”。


▲凌叔华,1900—1990



但凌叔华与徐志摩的感情没有发展下去,一方面是陈西滢对她的追求,另一方面是陆小曼的出现。徐志摩一度同时跟凌叔华、陆小曼通信,出游时还采两枝梅花,分别寄给陆、凌二人。


陆小曼的父亲陆建三曾留学日本,官至民国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出任一家银行的总经理。


陆小曼多才多艺,是有名的交际花。18岁时,曾在顾维钧手下任兼职翻译。顾维钧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么漂亮、聪明。


19岁时,陆小曼与王赓结婚。结婚时,他们只接触了一个月。


王赓是第三位考入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学生,毕业时,全校排名第十二。巴黎和会期间,他曾作为顾维钧的助手赴法国,担任武官兼翻译。期间,王赓结识了赴欧考察的梁启超。或许是通过梁启超的关系,王赓与徐志摩订交,关系很好。


陆小曼曾这样提起王赓:“他是美国西点陆军大学毕业的,对军事学识有一定的修养,据说对于打炮尤特有研究。但是他的个性怪癖,身为武夫而又带着浓厚的文人脾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