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天天动听P2和入耳式耳机

“没点儿能耐别想伺候好它,不过,试试也总是没坏处的。”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平板耳机的评测,很多朋友私下里问我对于平板单元的入耳式耳机有没有推荐,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购置一个台式机去伺候大耳,更多时候大家仅仅是手里一个100mw左右的播放器去玩各种小耳机。虽说从单元尺寸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开放式大耳,随着现在各方面发展,综合而言小耳机是可以有着不属于大耳机的表现的。

除了天天动听的P1,在2019年时大邪神本有机会尝试另一品牌的平板单元耳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并没有顺利拿到样机。而我第一次接触平板入耳,也是借了仇子杰大哥的便利,那便是金平面的产品,但是也得到了一些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设计方案和调音而言,开放式入耳平板如果不借助周边方案进行调教,声音是不可能很成熟的,由此引发的最大问题便是适配性的问题,当这一问题上升到商业性,就并不是一个看起来那么简单的问题了。

所以,当我最终接触到天天动听的方案——将平板单元按照动圈单元思路进行调教——感觉到平板入耳将会解决了其自身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天天动听给出了现在看来最为成熟的方案,并且效果不错,本文并不是常规的评测文,而是将我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的一篇,笔记,可以这么说。

很多人已经做过开箱了,本来准备简简单单写个开箱评测,但是对待这样一款耳机仅仅开个箱未免太浪费了,就开启了这一篇讨论。开箱图就放在下面了,图片过后便是大段的文字讨论,没有技术,没有解析,没有商业元素,简单易懂,只是想法罢了。最后聊两句关于如何选择P2的观点,想直接得到结论可以直接看到文章结尾,当然,完整阅读本文,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入耳式耳机有什么样的职责。

入耳式耳机从佩戴方式上分为了平头塞和入耳塞,最初精细工艺并没有很强,做出来单元尺寸也就是那么大了,这就是早几年流行的平头塞的原因,不是因为声音,不是因为专业需求,就是因为工艺达不到要求所以只能做的那么大,加之那个时代环境噪音并没有很厉害,因此受到了年轻人广泛喜爱。在这个基础上一些品牌做过很多尝试,现在还能看到的一些,比如创新Air使用了佩戴更加稳定的金属耳挂,比如铁三角中CKM编号下便是耳塞尺寸单元下延长腔体设计做到的入耳塞,总之从一开始的入耳塞单元尺寸就并不小,相应的对前端功率要求是不小的。

但是到了入耳塞,也就是现在最常见的硅胶耳机套加导管设计的,其最开始的普及应用便是舞台监听和其他吵闹环境,通过硅胶套甚至是海绵套实现的被动降噪可以有效的隔绝大部分噪音,在很多场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舞台上,对于歌手表现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后面单元技术提升,诞生了小尺寸动圈、微动圈入耳,大部分是直插结构,佩戴更加轻便。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小尺寸单元的解析能力总是不如更大尺寸的单元。后来有了佩戴稳定、外观多变的绕耳结构,由于绕耳结构解放了重量问题和空间问题,单元尺寸继续变得大了起来,同时涂层、材质的不断进化,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耳机市场。同时由于磁路设计的广泛提升,对于前端的推力没有了那么多的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入耳式耳机基本上肩负着以下几个职责:1、隔绝外界噪音,2、提供装饰作用,3、更佳的佩戴感,4、提供更好的音质。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单元尺寸变大,前端的需求似乎就没有当年直插式入耳那么随意,而且由于现在的前端机器设计也是在更小尺寸提供更大输出功率,挑选一个“对的”前端也成了问题,也成了一件烦心事。我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第5点要求:匹配更多前端类机器,适应不同的用户各种使用场景。

其次,我们来看P2,这一耳机,基于的是平板单元,是否达到了其应有的预期,有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平板单元是中频密度更加优秀的单元,同时在技术发展中也完善了高频和低频的声音表现,从各方面来说,在中低价位段,平板单元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而在高端价位,动圈结构在此价位消费者更喜欢的古典乐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P2是一个中价位的平板耳机,恰好在其最合适的地方,我们便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研究明白P2就好。

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P2的设计,看起来是半封闭式的结构,表面盖板似乎是阿思翠天琴座平头塞系列的Lyra Nature一样的点珠迷宫设计,可以很好的控制空气流动,无需额外的开孔,让整个产品看起来一体感更强。同时,配合整体银色的设计以及铜红色的耳机线,是一套充满贵气的组合,更人的视觉感受非常不错,第一印象便是“低调奢华”,具有一种深沉的“精英感”。

耳机外壳裁剪延续了天天动听低价位的一款T2Plus的设计,尤其是贴耳端几乎是一比一切割,早在大邪神评测T2Plus的时候就提过这款外壳的设计非常人性,大多数朋友都可以很好的适配这款腔体,选择好了合适尺寸的耳套可以很好的佩戴,这便是其很大的一个特色——从这些角度来看,P2外在的要求是非常合格的。

接下来便是声音,P2搭载的平板单元依然维持了平板单元耳机本身的特点,即密度优秀的中频以及相对不错的高低频。而在中价位的耳机面对了各种各样的用户,大家所喜爱的音乐风格千差万别纵横交错,但是人耳作为熟知的频段就是中频,因此在这个价位的耳机往往有一种“得中频得天下”的趋势。事实上,在这一价位大邪神所推荐过的耳机大多数都有一个合格的中频,有一些耳机比如弱水的平头塞旗舰Maria,中频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所以我最终也没有写过这款耳机。

强大的中频解析需要依托强大的解码能力,就算是不错的中低频也要有着前端功率保证。在大邪神煲机阶段各种尝试中,单声道输出功率在500mw左右的时候是声音效果最让人满意的时候——是的,这个功率推开一般的30欧姆家用大耳都绰绰有余,但却让这个这么小的平板耳机刚刚合适,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事实上这个功率下的P2有着不输于封闭式大耳的声场,有着足够的下潜以及优秀的包围感的低频,高频延展十分顺滑且色彩感十足。

即使是小功率机器上,比如iPad Mini上,P2声音也很不错,中频密度和解析弥补了中高频的一些不足,总体听感很舒服,而且很耐听。我个人使用的是乐彼的L3pro,搭载着2.5平衡输出,音色非常正确耐听,声场虽不如大功率输出,但是已然在耳塞界算是上乘,总体看来,每次加一点推力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可以认为,这款耳机适配了从便携前端到台式前端,而且潜力巨大,当在完整的推开下持续提升解码能力,可以听到更多的细节。在我看来,适配大部分机器多的玩家,另外如果有想要就此入烧平板耳机的朋友也可以选购,可以陪伴你很久。



最后,关于如何选购P2,我是有着这样的想法的,简单聊两句也算是交代一下为了这一目的翻看本文的一些读者了。

第一,你的预算是多少,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第二,你是否本人喜好足够广泛且杂食,或者喜好足够流行:正如之前所说,中频在我认为是人耳最为熟悉的频段,也是大部分音乐最远与突出的频段,因此大部分流行乐玩家对于中频要求非常高,这样像平板结构就是你最佳选择之一;假如说你对与音乐和乐器的喜好很单一,那就得针对性的挑选耳机,一个适配性广的耳机并不一定合适。诸如钢琴爱好者可能更喜欢Final的Piano系列。

第三,前端情况。如果你拥有一定的前端设备并且准备入烧两千元价位,那么没问题,这绝对是你的菜,你可以长期持有它,并且随着更新换代送走很多前端设备。相反的,如果你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前端,甚至不准备购入任何前端,我就不建议你选购这款耳机,处于对消费者和产品本身的尊重,这款耳机最好是在有前端的情况下选购,单纯的为了休闲听音的目的,同品牌T2Plus是相当优秀的选择,且售价不高,很不错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