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他经历过丧父,丧妻,丧子;其实你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

1998年,余华凭借小说《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作者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1993年的中文序中,余华提到了《活着》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一首美国老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老黑奴“以歌报痛”的乐观主义精神刺激着作者余华的每一处神经,灵感的爆发,成就了如今的《活着》。

一本《活着》,饱含了作者余华对“那个时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的深入思考。小说用极端的笔触,讲述了旧时代小人物徐福贵悲惨的一生。当我们仔细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书中写的不仅仅是福贵一家的悲剧,更是那个年代那一群人对时代和人生的抗争,为活下去的乐观精神态度。可能我们很难会像书中的徐福贵一样落魄,但是人活着总会面临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一.关于活着的思考:

小说的脉络很简单,就是讲了主人公徐福贵历经了人世间冷暖悲欢的一生,他的人生是一直被动做“减法”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直失去的一生:

故事由富二代的阔少爷徐福贵的第一视角展开,树立了一个自幼锦衣玉食,不识人间疾苦的纨绔子弟形象。但是正是由于他的年少无知,福贵年轻时候赌博把家产都输光。之后是父亲的离去,紧接着是母亲的离去,再然后小儿子有庆的离去。之后是大女儿凤霞的离去,凤霞离去后凤霞的丈夫、福贵的女婿万二喜也离去了,最后凤霞的儿子、福贵的孙子也离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都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了福贵和他那头牛相依为命。

一个沉重的悲剧,在余华的叙述下,显得却很平淡,所以读起来也并不觉悲痛,可就是有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力量。

或许福贵的一生,虽然很不幸,但是不幸中也夹杂着幸运。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不管他境遇如何一直不离不弃的家珍,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对“又聋又哑”的凤霞倍加爱护的女婿万二喜,还有很多很多幸运的事情。

但是只要活着,就会遇到很多幸运的事情。正是这些幸运的事情,赋予我们活着的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希望。而我们,只需要一直怀揣着这份美好,就一定会遇到更多美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读到家珍死去时候,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恍惚间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又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

可能人生在世,总要承受这样的打击,而若干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时间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活着》剧照

二.关于命运的思考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福贵的讲述中,他总是把一切都归于“命”。当我们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注意到福贵对于“命运”表现出的是一种顺从的态度。

但是经过细细品味,我看到的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顺从、接受到后来的开始对命运的抗争。尤其是在他的小儿子有庆因为给学校校长、也是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的,他想要抗争,想要去和县长拼命。可是当他看到县长是从前和他一起被抓过壮丁的春生的时,他放弃了抗争,转而接受了命运,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他承受了命运。

《活着》剧照

从宏观的视野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福贵的命运也随着国家的命运一同跌宕起伏。比如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时,福贵突然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在土改之前输光了土地,败光了家,现在变成了一个平民。而反观龙二,这个接替福贵成为地主的人,还没风光几年,便倒了大霉。有时不得不承认,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命运弄人,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是是和命运和解的一生。在我看来,和命运和解,也就是与自己和解。命运不可控,可是我们的态度是可控的。

面对世界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们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矛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们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即便在命运里挣扎,但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希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报之以歌。

三.关于人生的思考

在小说中,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因为悲伤过度去世了;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石板活活砸死;福贵最后的希望,他的小外孙也因饥饿过度,吃豆子撑死。小说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生命中所有跟他心心相连的人都死了,而他还继续倔强地活着。

可怜的人们啊,活得那么悲苦,死也死得如此不体面。

小说结尾福贵和他的牛

都说人生有两种基本状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福贵就是前者的代表,面对身边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自己却能勇敢地活下去。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不可承受的“重”,我们如何能够做到举重若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人生从来就不是轻松的,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厚重要艰辛。我们要走的路,也很长很长。但是,不管遭遇什么,都要好好活着,一路奔跑。因为,活着,已经证明了你的坚强,活着,就是芸芸众生里的幸运儿,只有坚强地跨过每一道坎,才能让生命圆满。活着,是生而为人的唯一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要承担很多命运的不堪。

人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我想,福贵这一生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可以带给我们一些人生的启迪。

后记: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只是活着。没有任何多余的,或者人为附加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世事无常,悲欢离合,在每个十字路口,回头望,都发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渐行渐远,无尽的不舍,却不得不放手。只有回忆,还完好无损,静静地躺在时光机里。

回看《活着》那段经典开篇——

“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
我毫无顾忌地拿起积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
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


而我们,亲人健在,二三挚友,爱人相伴,孩子侧旁。拥有这些的我们,更是何等的幸运!

平静安宁的气息扑面而来,午后一盏咖啡浓郁香甜。能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