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之路,创立蒙古帝国疆域,跃居到世界历史巅峰。

成吉思汗之路,就是蒙古大汗-铁木真所建立的蒙古国集权。

蒙古铁骑征战欧州

以蒙古大汗-成吉思汗铁木真,创立的蒙古铁骑军、一个征讨四方所创建的蒙古帝国。国土面积达二千八百万平方千米,人口合计约二亿(包括元朝及四大汗国)的亚洲板块;以信仰宗教萨满教、藏传佛教的大蒙古国疆土领地。

建立蒙古帝国大业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大业——是对13世纪有蒙古乞颜部铁木真所建立政权的历史称呼与定位。

其中包括: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最后还包括后来的

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权

其中最主要的部族首领与政治领袖

成吉思汗(1162-1227) :本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意为铁钼金、亦称钢铁),号称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圣武帝;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

▲成吉思汗征战亚洲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逐步统一蒙古诸部。

开禧二年(1206年)被封为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

1、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战

蒙古第一次西征又称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战争,爆发在1219年,它标示著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消灭花刺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流域,于1225年东归后,在1227年消灭西夏征战过程中,于同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中病逝,时年66岁,后秘密安葬。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后,追谥圣武皇帝。

2、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战

也叫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之战,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

▲元太宗窝阔台

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任统帅,诸王子贵由、蒙哥等从征,因为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所以被称为“长子西征”或“诸子西征”。蒙古大军实际指挥掌握在前军主将速不台手中,蒙古大军兵锋主要指向钦察和斡罗思等地。

蒙古大草原所分布的是游牧部簇牧民,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刺子模等国,其继承人窝阔台(第二任大汗)、贵由(第三任大汗)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

3、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战

旭烈兀西征(1251~1253年),又称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领,是蒙古帝国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长子西征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西征。

▲旭烈兀征战

这次西征蒙古占领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参战地点是西亚、阿拉伯帝国半岛。

1260年,蒙古帝国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而走向分裂。

1264年忽必烈夺得汗位后,原属蒙古帝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分别建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窝阔台汗国。这些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被西方统称为

「蒙古帝国」。

1271年,忽必烈依据汉法,建国号「大元」,全称「大元大蒙古国」。四大汗国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

元廷又在1310年元武宗时期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取得漠西领地。后元顺帝被明朝政府于1368年逐出汉地,逃往漠北,史称「北元」。北元亡于1402年,其后,中原明朝长期和漠北的鞑靼、瓦剌、吐鲁番等汗国并存,直到17世纪蒙古帝国漠南蒙古被清朝统一。

▲窝阔台之妻

大蒙帝国征战建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负面效应。

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更加快捷发展。

成吉思汗曾经的大汗梦与幻想:普天之下皆成蒙古人的牧马场;意思就是全部收归其所统领板块属地。

据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无数个城池被夷为平地,根据某教授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在征讨收服的客观原则上为中国所谓的大一统政权奠定了良好基础,蒙古帝国分出来的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

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蒙古帝国;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后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

▲成吉思汗之女

在分裂了四百多年的中国也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七次统一,打破闭塞状态,真正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现位于今中国境内的金、南宋、西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等,只是大蒙古国疆域的一部分,而后西辽被划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蒙古军队创制攻城利器——铁火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蒙古军队是蒙古帝国中能征善战的机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最高权力执政机关服务;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练就了在草原飞纵骑射,来去如风似影的骑术,身材极为剽悍健硕;蒙古铁骑军更是擅长野战、闪电战,前后战役达六十次左右之多,可以说是最能打仗的军队。

▲蒙古铁骑

在平原上两军交战冲锋陷阵,更是摧枯拉朽不在话下。可是当遇上亚洲城池高墙坚不可摧的阻绝面前,铁骑军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率,为了适应战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之下,蒙古火炮军、火炮队组建便应运而生。

黑火药的发明者

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初始为粉末状,后为颗粒状。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火药。

火药最早萌芽于秦末时期,但典籍记载甚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炼丹术士就把微量火药用于炼丹配属之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道家炼丹术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和创造。

01、铁火炮的来源运用与威力

铁火炮的产生是引用抛石机发展而来。

铁火炮是在中国宋元时期军队装备的铁壳爆炸性火器。

铁火炮别称震天雷。

这种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 药,并留有安放引火线的小孔。点燃之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破碎片伤人,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广泛用于攻守城战、水战野战。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耰抛掷,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从城上推下。

▲元朝铁火炮震天雷

宋元时期,军中多装备有铁火聤。明朝以后,在铁火聤的基础上,爆炸性火器有了进一步发展,陆续出现了地雷、水雷

和爆炸性炮弹。

元代铁火炮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使用过铁火炮。

第一次东征日本:是在1274年,元军在忽敦等率领下,同日军交战于博多。据日本《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登岸后,指挥者居高临下,命万人发射短而毒的箭,一时箭如雨下,毒焰弥障。退兵时发「铁火炮」,声如雷霆。日本兵被这炮声惊得目瞪耳聋,不知所措。这一仗打得日军惨败,而元军也因弓矢用尽,不得不退兵。

说明震天雷暴炸威力巨大。

第二次东征日本:是在1281年,元军在范文虎等人率领下再度东侵日本,进攻壹岐、澉浦时,曾发「铁火炮」

击败日军,并杀死日将少贰资师。

恰逢此时元军遇到飓风(龙卷风),兵士各自逃生,天灾使士卒陷没十万人。

此战天公不作美,巧遇天灾而败。

曾参加过这两次战役的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战后将亲眼目睹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并于1292年汇集成画册,题名为《蒙古袭来绘词》。其中有一幅是画元军施放“铁火炮”的真实场景,画的左边是元兵,右面是日本兵,中间地上有一只呈炸裂状态的铁火炮。这只铁火炮下半部还完整,上半部已炸碎,碎片飞起,火焰四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只铁火炮是两半合成的,就是金人的震天雷四种形式(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之一的合碗式

▲元朝火炮

中国勤劳人民在13世纪初创制的两个半壳合铸雷壳的方法,在过了4个世纪之后,欧洲各国才使用它来制造炮弹。

02、抛石机与震天雷的变化替代

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

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和爆炸弹。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用于战事

抛石机的种类很多,通常简称的抛石机指的是配重式抛石机。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发射。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

▲重力抛石机

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

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三十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一百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铁火炮是由抛石机转化而来。

蒙古驿站的递送快传制度

驿站在蒙古口中叫站赤。

从元朝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即位后,命令在全国境内设置驿站。

▲蒙古驿站

元朝时在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辟有从和林至上都的驿站三条:帖里干道(蒙语意为车),全程57站;木怜道(意为马),计38站;纳怜道(意为小),计24站。

窝阔台即位之蒙汗元年,即窝阔台即位元年(1229~1241年),建汉地驿站、与草原牧区同时进行。

其年十一月,“敕诸牛铺马站,每一百户置汉车一十具,各站俱置米仓。站户每年一牌内纳米一石,令百户一人掌之。北使臣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这明显地是针对汉地农耕百姓而发布的。

蒙古站赤的主要任务是供应来往使臣的生活所需与交通工具,同时运送进纳的颜色丝线、酒食米粟、缎匹、鹰隼等御用诸物。

管领者为乞里合台。

乙未(1235年),籍民(户口统计),军、站皆与民户分别立籍。

此后,驿站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至忽必烈即位后,采用佛家奴的建议进一步发展了驿站制度,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制度,任用霍木海总管诸路驿。

至元二年(1265年),颁行了《立站赤条例》,同时大修诸地驰道;灭亡南宋之初,即在江南差拨站户,设立驿站。

至元十七年,诏江淮诸路设置水站。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也先后开通驿道。

在陆路上则以马、牛、驴或车载,而水道则以舟船行运。

▲元代驿站

沿海设置海站。

辽东行省自哈里宾(今哈尔滨)以北,至于混同江口的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位于黑龙江下游),则以犬曳小车行冰上,称作狗站。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据《元史》所载,腹里(应指中书省)计陆站175处,水站21处,牛站2处;总计全国站数约一千四百处;加上岭北、土蕃等处,应在一千五百处以上。

急递铺快传驿递

急递铺是为传达快递文书而设置的驿铺。

章宗泰和六年(1206)初置急递铺,腰铃转递,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许起。忽必烈循之,取不能当差贫户,除其差发充铺兵;不足,于漏籍户内补差。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每铺置铺丁五人。铺卒腰系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疾行。沿途的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立即避让路旁。下一个站的铺兵听到铃声,立即整装以待。一俟公文到铺,便像接力赛一样,继续前传。同时在特置的文书上注明到铺的日期、传递铺兵的姓名,以备查验。

急递文书规定每昼夜行四百里。它的传递速度,比宋、金时期都要快些。

▲驿站速传

这种急递铺和中原汉地的驿站百里加急差不多,马上飞递字样以每天最低速度快传300里,最快可叠加到500里,500里以上被视800里加急传送。

成吉思汗之路古道线路图

蒙古大汗-铁木真所征服的世界板块线路,是古代成吉思汗大军征战亚欧大陆,创造了历史的非凡奇迹。

在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大军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军队在将领哲别和速不台的带领下穿过格鲁吉亚,往东来到里海旁边的阿塞拜疆。险峻的高加索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这里海拔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无法穿行。

▲俄罗斯高加索山脉

最后他们利用计谋,找到靠近里海的一条小路,一边劈山开路,一边前进,最后穿越了险峻的高加索山脉,到达高加索山北面的俄罗斯大草原腹地。

这里的高加索山脉是通往欧州桥梁分界线。

高加索山脉:欧洲第一高峰——高加索山脉。其主轴分水岭为南欧和西亚的分界线。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呈西北-东南向横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属阿尔卑斯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山系。长约1200千米,宽200千米,山势陡峻,海拔大都在3000米~4000米。

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从黑海东北岸,即在俄罗斯塔曼半岛至索契附近开始往东南偏东延伸,直达里海附近的巴库为止。

小高加索山脉:几乎与大高加索平衡排列,两者由隔开了科尔基斯和库拉-阿拉斯低地的苏拉姆山脉所连接; 在小高加索山脉东南方矗立着塔雷什山脉,是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西北部分; 小高加索山脉和亚美尼亚高原构成了外高加索高地。

▲成吉思汗古道

成吉思汗之路是大蒙古帝国所走过辉煌灿烂的征服世界古道,更是连接、联通东欧、东亚、中东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世界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