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价问题不该如此草率

今天在头条首页发现一篇题为“巨婴越来越常见,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五大怪象”的文章,对于这样一个高大上的题目,小编自然忍不住要看一看是谁又“不厌其烦”地抛出这样一个“土雷”,在看了出处之后,会心一笑,果不其然——新华网。

但当小编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一个问题就油然而生,这个真的不是我们自媒体阵营的“洗稿”操作?因为水平太低了,所以我就又重新看了看这篇文章的出处,确认了一下,没错,是新华网。

何谓巨婴,引用网上对巨婴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顾名思义,巨婴是指人的心理未能随生理年龄发展而处于幼稚不成熟的病态,它是一个奇葩的成年群体,他们极度自私只求索取没有贡献,绝对以我为中心,他们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也没有道德约束,把别人的帮助赠予视为理所应当,没有丝毫感恩之心。他们外表成熟而内心稚嫩,他们虽年纪不小,但处事能力还像个孩子。这样的人无益于社会,虽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毫无存在价值,生活上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

一句话,巨婴就是年纪大但不成熟,心智缺失!

喔吆~~~~~~~~~好大一顶帽子!

真的就这么简单粗暴的把这顶帽子直接扣到青少年的头上?青少年那可是一大波正在路上的僵尸,新华网的小编不怕被啃掉脑子吗?

从新华网嘴里秃噜出来的青少年是那么随便,但现实中的青少年你拉一波来看看,他们还是一群娃嘛!是一群弱势群体,你不去批评欺负弱势群体的人,反而一味的贬低这波人的存在,很高高在上哎!

在我们逐条批判这顶帽子之前,我们还要描述另外一种神似“巨婴”的价值观,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并不歧视底层劳动人民,只是觉得底层人民的生活习性不符合自己的“生存设定”,任何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生存设定”去追求令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社会业已形成的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

比如“环卫工人”,这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一个“可怜的职业”,更不能说是一个“可敬的职业”,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定性,在市场经济时代早已经土崩瓦解,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而且目前的环卫部门为了节省开支,招聘的人员一般都是一群超龄老人,这群人在马路上工作的时候横冲直撞,不躲不避,经常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且长期以自己的弱势群体盾牌和政府部门最低级“公务员”的身份对抗着马路上的其他生物存在,环卫工人的这种“巨婴”特质,却鲜有人批评!

青少年讨厌这样的人,没有错误!但强硬的把环卫工人编排为青少年的父母,那就是新华网的胡诌了,毕竟同为自媒体人的小编,知道这种段子信手拈来,随刻随走,方便的很。

该文的第一条给青少年的一句神骂——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

我想说,这不是全体中国人的缺点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孔老夫子给中国人灌输了五千年的思想,我们从小好好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过上安逸的生活,远离体力劳动,赚更多的钱,把自己和普通劳动者区别开来?

新华网小编把自己放在那么高的位置上,不怕被雷劈死?

二十一世纪了,还把追求社会财富,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体面的工作当成是“思想犯罪”,我看是小编该洗洗脑子了。

不尊重劳动一定不对,但普通劳动者真的就那么光辉灿烂?就是因为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普通劳动者缺乏道德和职业素质,态度恶劣,工作粗糙,才让青少年产生了厌恶情绪。比如环卫工人,比如维修工人,比如税务局工作人员,比如那篇文章的小编!

第二顶帽子: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

这不是二十年前五零后六零后甚至七零后批判八零后的那套老词吗?这是万能公式?嵌套在90后00后身上适用,新10后身上也适用,在未来无限期的时间内同样适用。这种没事找事,没苦找苦的行文思路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该改改了,小皇帝小公主不是学校和家庭培养出来的吗?为什么不在教育体制和社会家庭层面寻求解决途径,却把矛头对准了被教育的对象?仅仅是因为教育和社会是两块硬骨头,小编啃不动,而青少年就永远是颗软柿子?

第三顶帽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青少年中存在苗头倾向。

不是吧,这位小编您说的太客气了,仅仅是苗头吗?小编这官腔打的太圆滑了,明明是燎原烈火,却非说成是苗头,这不是市场经济改革和进步在公民思想领域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极大的丰富必然在精神领域造成波动,这是改革的阵痛,是全体中国人的病,单单抛给青少年,青少年觉得这个锅不应该他们背吧!

第四顶帽子: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

是不是应该把过去二十年职业教育缺失和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考虑在内?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社会财富的过分积聚,职业上升通道的蔽塞考虑在内?

不思进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啊,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啊,主观上不思进取是懒惰,客观上不思进取是“时代阻力”,真的就这么笼统的踢给青少年了?

第五顶帽子:“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

我都替小编臊的慌,前面还说不要歧视普通劳动者,后面就把外卖工作者放在了比低端重复劳动的血汗工厂还要低的位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

知不知道外卖员是一个技术工种,它涉及驾驶技术,时间统筹和信息汇总的能力,这是一个远远比富士康生产线高端的职业。

小编不从劳资关系出发批判那些无良的工厂,却一刀切的否定市场对资源的优化作用,是不是太“计划经济”了?

文中“高职院校招生困难,职校毕业生不愿进工厂,青年择业就业观扭曲”一句简直就是混蛋逻辑,不愿进工厂就是就业观扭曲?小编知不知道这是无形的手在调配人力资源。再说,啥是工厂,工厂的范围广了去了。

对于青少年甚至年轻人的批判应当建立在更深刻的分析基础上,似乎不应该这么笼统的翻出一个个土掉渣的条条框框给孩子们扣上了事,小编是在完成字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