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公营医疗体系 中医被拒参与抗疫

图:在江夏方舱医院,中医医疗队医护人员为新冠肺炎患者检查

中医学位课程在本港开办至今已逾20年,但注册中医师仍未被纳入本港公营医疗体系。无病征的新冠肺炎隐形患者令西医束手无策;反之,内地以中医药介入早期治疗可有效控制疫情及感染人数。《大公报》访问多位中医教授,他们认为本港的中西医协作仍停留在五年前的先导计划阶段,中医药发展基金批款金额远低于创科生活基金,建议特区政府借鉴内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成功方法,以及方舱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升全城抗疫效能,打破香港中西医疗体系“井水不犯河水”的陈旧观念。■大公报记者 杨州 文轩

毕生致力推动中医药发展,西医出身的中大中医中药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总监梁秉中教授,曾参与2003年沙士抗疫,今次新冠肺炎爆发,梁教授已嗅到危险的气息,“新冠肺炎好似沙士,喺农历新年我哋同医管局讲会系重大嘅威胁,建议用17年前对抗沙士嘅中药帮助医护预防,但佢哋未有接纳。”梁说当年服用了抗毒补肺汤的医护,发病率为零,证实中药有效预防沙士。

医管局:行政不易做

今年二月,医管局中医部就中医抗疫开会讨论有关方案,有与会者向《大公报》透露,三次会议后,当局以“行政不容易做”为由,暂不让中医师在医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不过初步计划,让18区中医教研中心试行为公立医院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提供复康服务。

梁教授表示,沙士疫情与新冠肺炎不同,沙士多属急性肺炎,送入医院须抢救并接驳呼吸机,中医并非太适合。而当年集中收治沙士患者的北京小汤山医院,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方式治疗。梁续指今次新冠肺炎,患者多是无征状或轻症,但传染性高,在未有特效药前,中医早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毒量,纾缓病征:“藿香正气散,止痛退烧药效甚至比西药好。”

梁教授称,回归后本港发展注册中医及中医教育,中医地位得到提升,但可加快发展进度,拉近中、西医距离。目前政府投放在中医的支出占整体医疗开支少于1%,中医发展空间有限。梁教授以薪酬为例,中医毕业生月薪约两万元,不及西医的三分之一,甚至低于注册护士。另外,他说内地有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司空见惯,他寄望香港中医医院未来投入服务后,有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分开落后内地

医管局前总行政经理、香港创新医疗学会创会会长刘少怀亦指出,沙士时广东省中医院派中医专家赴港,应沙士患者家属要求,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过17年后,本港医疗制度仍是中、西医分开。

梁教授认为当局可加强预防工作,在患者发病前,中医介入治疗,充分发挥了其治轻症、中重症的优势,甚至可治疗无症状的隐形患者。

他形容,现行的医管局机制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认为抗疫工作可中、西医合作分工,中医早期介入医治轻症患者,西医则负责急症。上周,他创立的香港创新医疗学会以国际视像会议,与内地专家包括香港在内的医生,分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成功案例及方舱医院管理模式的经验,刘称内地在抗击是次疫情取得成效,冀望为本港抗疫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丨编辑:吴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