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和感觉世界之间的鸿沟,大得超过你的想象


文:宛清 来源 :宛清说


1

看到一个新闻,英国《每日邮报》4月10日报道,在英国疫情不断发酵,连首相都染上病毒的时刻,有7个40-50岁的英国富豪,载着3名24-27岁的妙龄女郎,租用私人飞机来到了法国马赛,想从马赛机场转乘三架直升飞机到嘎纳的豪华别墅度假。

法国机场因为疫情实行闭关禁令,这架价值五百万英镑的飞机到达马赛上空后,法国警方不允许他们降落,但飞机还是强行降落在机场。

法国警方对这个不速之机进行调查,负责包机的商人对警察说:“我有钱,我们可以聊聊。”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愤怒,别人都忙着抗疫呢,你们忙着玩;

而且觉得这些富豪都是大傻叉,法国闭关禁令看个新闻就能知道,又何必开个飞机来碰运气。



我开始也这样想。

但是转念一想,7个40-50岁富豪的智商,怎么都不可能比月薪都没超过一万的我要低啊。

然后,就看到了富豪们跟警察沟通的观点:

假期是早就沟通好的,别墅也一早租好了,很期待这趟假期;度假期间没打算出门,不会传播疫情。

他们跟警察说自己有钱,或者还有一种潜台词,让你们因为我们破例,由此增加的多余工作量,我们愿意支付。

所以也许这些英国富豪并不觉得自己很作,虽然是度假,但没有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也不打算出去闲逛,只打算在大别墅里自嗨。

我们觉得他们作为富豪太没有社会责任感。

他们也许觉得:

我只是想在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已。

人和人如此不同,所以我们没办法想象为了在别墅自嗨而从英国跑到嘎纳,没办法想象明知法国实行闭关禁令还租个飞机去碰碰运气,没办法想象通过钱来解决国家禁令这么高级别的难题,没办法想象有些人水深火热也并不妨碍少数人歌舞升平。

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生活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之下,也从来没有这么多钱。


2

最近发现很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真的没办法深刻理解,人和人的世界其实如此不同。

罗胖在2018年的跨年演讲上讲到一个观点:

感觉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一边是人类拼命努力,扭曲事实;一边是世界拼命努力,隐藏自己。

我们总以为自己身边有很多大学生,感觉就没几个没上大学的,但实际上大学生只占到我国人口总和的5%。

我们总以为每个人都在用淘宝,但2018年春晚淘宝赞助,那天淘宝登录峰值超过了双11的15倍,客服电话打爆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问题都在问,买东西怎么填地址?这说明即使看春晚的人中间,也还有很多人没用过淘宝。

为什么我们会得出大多数人都上过大学、用过淘宝的结论呢?因为我们上过大学,我们身边的人上过大学;我们多年前就开始用淘宝,我们身边的人都在用淘宝。


我们很容易忘记,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庞大和多元,它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所以,在这次全球性的疫情爆发之后,东西方文化差异进一步放大,对话和沟通常常变得十分困难。

我们觉得不戴口罩的都是傻B,西方人觉得戴了口罩的都是病毒。我们觉得禁令越严越安全,不听国家的话就是添堵,不隔离封城都是找死;西方人觉得“不自由,毋宁死”,你别管我,哪怕我去死;我们觉得对疫情控制不力的官员就应该下课;但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两万多例,负责吹牛和扯皮的川普支持率反而升高。

疫情到来,不同阶层的人想法也迥然不同:

每天拿着固定工资、还着车贷房贷的人在打算疫情持续如果失业了一家人该怎么生活;而那些手持现金的人正在谋划,什么时候抄底股票或者去大城市买房子最好。染病的人在拼命争取机会活命;好好活着的富豪在想,既然反正没法工作赚钱,不如去哪里度个假好好放松。

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千万不要以为你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也别以为你想的正是别人所想的。

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世界,都活在自己的观念和视野之内。

小学课本中,我们学《坐井观天》的故事,大家都嘲笑那只只看到井口那么大天空的青蛙。

但现在回头看,谁又不是一只青蛙,区别只是每个人的井口有多大而已。

我们不能因为见过些世面,就以为那不是一个井口了。

甚至以为,你的那个井口应该成为所有人的井口,你通过井口看到了蝴蝶,别人就不能看到蜻蜓。


3

承认人和人根本活在不一样的世界,就和承认自己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难。而要容忍这种不同,则比它还要难上许多倍。

昨天周末,我和先生去已经快装修完的房子里查看了一番,后来又去家居市场选了些材料,市场虽然开了门,但地处偏僻,加上疫情影响,门可罗雀。

回来之后,十分谨慎的他让我先洗个澡洗个头,我口头答应着。但想起早上才洗了头出门,而且也并没有人群聚集,所以只是洗个澡。

洗完出来,他马上问:你没有洗头?我说嗯,是啊。然后他就开始了喋喋不休的念叨,直到我发脾气为止。

我知道他是为了我好,是为了加强防范。但是这种”好“里面始终有一些以自我中心的影子,有一种”我说了有病毒我不管你觉得有没有病毒“、”我认为要洗头我不管你是不是觉得要洗头“的倨傲。

你看,最亲近的好似最理解你的人,也会为了让你和他一样,或者服从他的意见费尽心思。


那些为了牙膏到底是从后面挤还是中间挤,拖鞋到底应该开口朝前还是朝后,出席宴会到底穿白裙子还是花裙子更合适等问题而吵得要离婚的夫妻。

根本上也只不过是太想改造对方,太想让对方和自己一样,而接受不了人和人其实处于不同世界这样的现实,更加不能容忍对方和自己不一样。

最近,因为一本日记在国外出版,对这名作家的批判变得特别”正当“和猛烈。卖国贼、汉奸的骂声一片,为了名利不惜一切的揣测更多。

被动的看过了很多批判之后,我想:

如果正如很多人所说的一样,这本日记一出版就是给外国人递刀子,难道作者不知道吗?难道国家不知道吗?难道一个体制内的作家,冒险写一个这么不讨喜的议题,真的就是为了名利?为了卖国?

于是很想听听当事人怎么说。恰巧就看到了她的回应文章:

文稿还在翻译,根本还没出版;封面只是预售链接上的图片,也根本没有得到确认,就类似于一张充满噱头的宣传海报;翻译者和出版机构都是长期合作、值得信赖的。

也有身在国外的人回应,这本书,在国外连水花都没掀起。

一本根本还没出版的书,就已经吵得有些网友人肉作者,将她的各种信息深挖到底,甚至威胁要去杀了她。

根本原因不是书的影响太大,而是有些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当回事;也太不能容忍不同的想法、做法和观点。

如果有人跟别人说”总有刁民要害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可能脑子有问题;如果有人振臂高呼“总有刁民要害我的国“,那不管是不是真的,都能引来应者云集。

批评并非不可以,这个世界确实需要有很多声音。但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的(比如,至少你看过了这本日记),是充分了解各方观点(你至少也知道对方对这件事怎么回应),并且深入理性思考之后的意见表达。

对于网络暴力,对于很多个体对另外个体的”集体审判“,我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群体并不一定代表正义,数量并不一定就是道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