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美食老字号之鹿鸣春饭店

沈阳鹿鸣春饭店

鹿鸣春是沈阳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始建于1929年,取名于《诗经》《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当时的沈阳有三春、六楼、七十二饭店,鹿鸣春是三春之首”。



1929年一天下午的奉天(今沈阳),一中等身材戴眼镜的斯文男子,对前来道贺的人拱手相谢。这个举止文雅的中年男人就是鹿鸣春的创始人---王星垣。此时的王星垣35岁,葫芦岛绥中县小庄村人,18岁他离家来到奉天(今沈阳)在当时著名的洞庭春饭店做杂工。精明能干、善于应酬的王星垣深得深得洞庭春老板吉谦阶赏识,不久便当上了洞庭春堂头(相当于现在饭店的大堂经理)。1928年王星垣萌生了独挑门户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老板吉谦阶,吉老板不但没有反对,还大力支持他,可见当时的王星垣在圈里的口碑和人缘。不久王星垣筹措到开饭店的资金42000元现大洋(可不要小看这些钱,1928年12块大洋足够上海一家4口人生活一个月)。他将资金分成420股、每股100元,以股份制方式开办了“鹿鸣春”饭店。作为回报吉老板也成了鹿鸣春的股东之一。“鹿鸣春”三个字取曹操的著名诗章《短歌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善良温顺,喜群好客,每当独觅美味,从不贪食独吞,总要鸣群邀众,同食共尝。唐代多称酒为春,“鹿鸣春”借此得名。



它正式开张的第一宴,座上宾为当时东北身份尊贵无人能及的少帅张学良和其夫人于凤至。鹿鸣春饭店开张后,生意红火,成了奉天的社会政要、名流、商界人士汇聚之地。此后的86年间许多彪炳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或长或短在这里出现过。“鹿鸣春饭店特别是1号包房是成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谋划、运筹抗日斗争的重要场所。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秘密活动站,是考虑到这里作为上流社会的活动场所,开展党的地下活动比较安全。一号包房紧邻着南市场大街,推开窗子就能看见市井喧嚣,便于观察各类人员走动。为掩人耳目,就选择这间包房作为秘密活动场所。



1929年鹿鸣春开业,专门经营山珍海味,包办酒席,以京鲁菜著称,大商人、大官僚纷至沓来,喝酒行令,尽情挥霍。有的达官富人为庆贺荣升调转或办红白喜事,一次就包几十桌宴席,想发大财的王星垣,适应这种需要,精心设计,不断修饰店堂,添加设备,使店堂增加高雅气氛。于是在大厅里挂上了“别有洞天”的大匾,楼上则高悬“有它不厌”四个大字,很耐人寻味,也别具一格。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王星垣便把自己的堂弟王甫亭从偏远的辽西农村带到鹿鸣春,跟着自己重金聘请的鲁菜“招远帮”和“福山帮”的大厨们学艺奠定了基础,由于王甫亭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深得师傅们的赏识,不久,就挑起了大梁。



新中国成立后,鹿鸣春饭店改制为国企。20世纪七十年代鹿鸣春饭店为适应当时的需求,开办了沈阳市厨师培训班。此时当年曾经的王星垣的堂弟王甫亭已成为身怀绝技的著名鲁菜大师,他亲自挂帅,执厨任教。


王甫亭以他严格的教德授艺,宽厚的待人处事,不懈的开拓追求精神使其身边云集了众多名师:有被称为“御厨”的烹饪大师李相慈;有号称“唐百样”的面点大师唐德千;有精明过人刘春生、张金城;他悉心培育的门徒刘敬贤、王玉宝等名师云集。使鹿鸣春重展雄姿,再次成为沈阳市最负盛名的饭店。

1983年王甫亭的高徒刘敬贤在中国首届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以“兰花熊掌”、“凤腿鲜鲍”、“红梅鱼肚”、“游龙戏凤”四个大菜技压群芳,一举夺魁,震惊了国内外烹饪界,使名不见经传的辽菜从此扬名天下,刘敬贤被誉为“中国食神”、“烹饪状元”、“弘扬辽菜第一人”,为鹿鸣春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历史的巨轮碾压过的鹿鸣春也曾在1995年停业,2006年3月鹿鸣春改制成功,原沈阳海洁风味酒店董事长张春海组建了沈阳鹿鸣春饭店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8年1月饭店经过装修改建重新恢复营业。重新恢复营业的鹿鸣春饭店大厅金碧辉煌、彰显皇家风范;包房古香诗韵犹存;走廊名家字画蓬荜生辉;出品烹饪国手技艺精湛,为客人服务至臻至上,将老店鹿鸣春原汁、原味奉献给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