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冲上豆瓣热门电影第一,“女版李安”回归,又是华裔题材巅峰

假期最后一晚。

Sir不打算聊沉重的,深刻的。

抓紧这宝贵的深夜“秘密时刻”。

咱来聊点私人的。


《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


一部爱情轻喜剧。

片名平平无奇:《校园情圣》。

Sir劝你别小看它。

三个原因:

1. 热度

奈飞5月1日上线,没明星,零宣传,仅靠口碑。

豆瓣今天终于冲上热门榜第一,两万人评8.1。

最近的翠贝卡电影节上,它更获得最佳美国叙事片奖。


2. 伍思薇

谁?

如果说李安是华裔导演巅峰,伍思薇可能是接棒这一宝座的最有力竞争者。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微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出道前从没有任何电影执导经验。

2004年,拍出长片处女作《面子》。

外媒把它称作“女同版《喜宴》”;陈冲看了剧本后,不计报酬,选择参演;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当机立断投资200万美金。


16年后,她再出新作。

竟然是一部校园青春片?

这也是Sir劝你不要小看它的第三个原因。

比起糟糕的大陆译名《校园情圣》。

Sir认为粤语译名更贴切:《真心半解》

这是一部以青春为名的,爱情再教育片

对。

不是“教育”,是“再教育”。

Sir在这方面是吃过亏的。

不怕你们笑,学生时期的Sir成绩差,爱闹事。喜欢一个女孩整整三年,不敢表白,直到她考到另一个城市,Sir留在县城复读。

从那以后,Sir一直以“情圣”自居。

翻看经典爱情片,博览各式情感鸡汤文章,发誓绝不再让爱情伤我半分。

傻不傻?

傻。

这部电影就是对天下所有“情圣”的一次温柔提醒——

世间没有所谓情圣。

有的。

只是用真心,换半解

另一半

电影的主体,是一条一男二女之间看似复杂混乱的“三角恋”+女同的感情线。

艾莉楚是一所美国高中里的亚裔学霸。她和相依为命的爸爸,是这个偏僻保守的小镇上唯一的华裔家庭。

她不修边幅,独来独往,和班上同学的唯一交集,就是替他们写论文赚外快,补贴家用。

直到一个男生出现,打乱她的日常。

临近毕业,不善言语的橄榄队替补队员保罗找上她。

代写毕业论文?要加钱啊。

对方支支吾吾说不是。

他要代写的,是情书。

给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神艾斯特,向她表白。


为了给家里交电费,她决定接下了这一笔交易。

工作开始,艾莉发现这人可真是爱情白痴。

于是为他量身订制一套“泡妞宝典”。

以下内容划重点:

首先,怎样写好一封情书?

保罗抢答,先猛夸一顿:你很善良,你很聪明,你还很漂亮……

停!

艾莉翻一个白眼,转头在情书里加了一段电影台词。

果然,得到了对方回应。


表白第一步并非赞美,而是引起好奇

之后,暧昧期。

保罗说,现在我是不是可以约她出来见面了?

保罗:我们早就过了那一步了


忍!

艾莉拼命阻止,并顺着女神的话题,继续在信中聊诗歌、书籍、绘画。

表白第二步:投其所好,发起挑战

你聊画家,我回敬你一个你不认识的画家;你聊名著,我跟你聊名著的背景故事;你聊诗歌,我跟你讲平仄起伏……

有来有往,暧昧自然升级。

保罗看到这里,已经被深深折服,对艾莉由衷佩服。

但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孩,他还是忍不住了。

偷偷给女神发去短信约吃饭。

呵呵,露馅了。

女神果然没回她。

艾莉赶紧把手机抢过来补了几条短信:刚刚是我妹妹在玩我手机!我们不要在这聊了,我在XX软件有个秘密账号,你来找我吧!


然后冲着保罗一脸绝望:

你不知道追女孩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吗!


保罗:???

保持神秘!

别人爱用表情,你不能用;别人用微信,你要写信;别人爱炫富,你绝不能提半个钱字!

就这样,两人继续着他们自以为完美的追求计划。

但。

之后的剧情,走向狗血网文类型——

替保罗追女神的过程中,艾莉竟然爱上了别人的女神。

另一方面,保罗却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女神,而是替他写情书的艾莉楚。

简单说就是:

A替B去追C,结果A也爱上了C,B却爱上了A。




嗐。

这套路,90年代TVB都拍八百遍了,有啥可看?

注意。

电影借女主角艾莉楚之口说:

“这不是什么爱情故事,或者说不是任何人都得偿所愿的故事。”

也就是说,谁爱上了谁,谁得到了谁……

不是重点。

这是三个青少年懵懂地寻找“另一半”的故事。

而那另一半,不是伴侣。

而是另一半自己

导演引用柏拉图在《柏拉图对话录》里的一句话的阐释,作为电影的开场。

古希腊人认为,人类曾经有四条胳膊,四条腿。并且由两张脸形成了一个头。

那时的我们很幸福,我们是完整的。因为太完整了,神害怕我们的完整性会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于是就把我们一劈为二。

让分开的两个自己在地球上痛苦地游荡,无休止地渴求着,我们灵魂的另一半。

电影的三个主角,都在痛苦地游荡着。

艾莉楚,看似聪明、不在乎任何人任何事的她,其实内心藏着很多困惑。

例如,自己的性取向。

在保罗还没找上门来的时候,她其实已意识到,自己是对艾斯特有着特别的情愫的。

所以,她才会在第一次见到保罗时,脱口而出:我才不会给艾斯特写信!


保罗,困惑着应不应该改变自己,去迎合喜欢的人;

他信奉上帝,却发现艾莉喜欢艾斯特,这到底是宗教所容不下的“罪恶”,还是应该去尊重喜欢的人的选择?

艾斯特,犹豫着是否应该选择一个和自己不在一个频道,但能带给家族利益的有钱男朋友。


自从歌德把少年的烦恼写入文学作品以来,所有描写青春的文艺作品主要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就是求不得

无论保罗、艾莉还是艾斯特,都走在追求“另一半”的路上。

生活的河流在推着他们前进。

就像电影里艾莉总在骑着单车飞驰,保罗总在她身后奔跑。


这也是导演把故事设定在高中的原因。

她说:

也许艾莉是女同性恋,也许她是双性恋,谁知道呢?她才17岁,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失语

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看似“掉书袋”的情节和表达。

在21世纪的今天写信;频繁出现的柏拉图,萨特的语句,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经典老电影,等等。

这些表达方式,不是为了显得old school和文艺范。

而是每一个意象,都是一种隐性的指涉——

艾莉、保罗、艾斯特,甚至包括艾莉的父亲,都患上了“失语症”

萨特在电影中出现多次。在电影开场,艾莉的文学老师对他们说:

“他人即地狱”


对于艾莉、保罗、艾斯特,甚至包括艾莉的父亲来说,他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地狱。

一是他人并不能百分百地理解你的想法,所以自己的表达成为了限制;

二是他们从来都在逃避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渴望。

于是,他们只有在引用电影、哲学和文学时,才滔滔不绝。

唯独不敢表达自己。

保罗无法跟艾斯特正常交流,每次约会都会呆住,舌头打结,说不出话来。

只有当更会表达的艾莉替她“写信”、发短信,才能把他的深情转述出来。

艾莉呢?

她把自己隐藏在保罗的影子里,却从来不敢露出自我去跟艾斯特对话。

甚至在跟艾斯特一起泡澡的时候她都要穿着衣服。

艾斯特笑话她,你身上究竟穿了几层?


在那些信里,她又“穿”了几层呢?

艾斯特看上去自信漂亮,可她同样从来不敢也不能表达自己。

父亲要他“像个淑女”,她没有说不;

闺蜜让她戴上跟其他人一样的围脖,她不敢说不;

和男朋友特里格相处,更是从没产生过超过两句话的互动。


只有当她潜入通讯软件,通过化名才变得流畅起来。

这三个人只有隐藏在另一个人背后或者另一个人格之下时,才能够表达自我,不然全是哑巴。

这听起来很讽刺。

但何尝不是当下的我们?

当艾莉教保罗如何和艾斯特谈论严肃问题时,萨特再次出现了。

“在《禁闭》,有三人受困于地狱,一扇门开了,但没有一人离开。”

“他被困在地狱,这是存在的一种隐喻说法。”


艾莉、保罗、艾斯特三个人,在这个小镇上所面临的纠结和烦恼,就如身在禁闭岛一样。

艾莉提到《长日留痕》,这本书里的英国管家,一生为了自己的体面工作,而压抑自己的一生,还错过了一段姻缘。

对于艾莉和艾斯特来说,他们喜欢的也是这种东方式细腻的表达,他们同样把自我隐藏起来,从来不敢直接表达。

电影反复提到“添上你最勇敢的一笔“。

在电影结尾,导演cos了《毕业生》的名场面。

艾莉和保罗先后站了出来,阻止了艾斯特男友的求婚,随后艾斯特丢下男友,走出了教堂。


在《面子》里,薇薇安在机场里对小薇说,如果你敢在这里亲我,我就回头。小薇愣住了。

在这部电影里,像是完成上部作品中未竟的愿望,艾莉冲上去亲了艾斯特。



△上:电影《面子》;下:电影《校园情圣》

对于三个人来说,这是最勇敢的一笔。

在这里,表面上,电影用了一种文艺的互文形式。

其实,是他们终于打破了“借”别人之说话的方式,开始学会自己去表达,学会了在朋友面前露出真实的自我。

自我

电影中一段台词被每个观众提起。

教堂里,主角艾莉的勇气表白。

似乎可以看作爱情真谛的注解:

爱不是恒久忍耐,不是恩赐和谦卑

爱是......

混乱又复杂

可怕又自私

还要足够大胆


这的确是整部电影最关键的一段表达。

但Sir不确定每个人都看懂了台词背后的意思。

导演想借它说什么?

这段话对爱情有三个关键总结:

混乱、自私、勇敢

电影其实早就出现过分别对应的意象。

混乱——对应保罗始终在研究的一种美食:塔可香肠

塔可饼,包香肠,两种搭不上边的食材融合。


放在中餐里就类似把炸酱面换成番茄酱,在饺子馅里包馄饨……

艾莉第一次听,满脸嫌弃。

艾莉第一次鼓起勇气尝试,真香。

它暗示着爱情中的无限可能性

自私——对应女神屡次问起的信仰

女神父亲是当地神父,全家都信上帝,且每周要跟着父亲去做礼拜。

但女神自己却常常质疑这样与生俱来的信仰。


它暗示着爱情中的欺骗性

最后,也是三个词中唯一正面的词。

勇敢——对应电影中的轨道。

艾莉父亲是火车站经理,家就住在火车轨道旁边。

电影结尾,两个女孩也是在马路分界线两边对话,看似处在两个世界。

它暗示爱情中的现实性

总有许多现实因素在阻隔我们之间的感情,可能是出身,可能是种族、性别、家庭条件……


艾莉勇敢地冲过去了,亲吻她深爱的女孩。

所以电影是在教我们勇敢吗?

Sir还是那句话——

好的爱情片永远在质疑爱情。

勇敢是正确答案吗?

电影中每个主角都作出了勇敢的决定。

艾莉亲了她,保罗在众人前骂了情敌,女神选择逃离被指定的婚姻。

可他们的结局呢?

他们没有一个人获得圆满的爱情。

它不是在教你勇敢。

只是自顾自地把爱情当作一种没有终点

信仰,用自虐和跪拜的方式去接近它。

它相信爱情所有的美好。

同样包容爱情所有的缺点:虚无缥缈,深奥莫测,有欺骗,有自私,有遗憾。

这也是为什么海报中,那个每个人都爱慕的“女神”——

她是模糊的。


《真心半解》给每一个以为看清爱情的人上了一课。

它没有站上讲台,高高在上地对你高谈阔论。

而是以身作则——

抛弃全世界去一意孤行,哪怕只换回那个一知半解的自己。

这不是输。

而是爱情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