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产品切入市场必须采用战略性亏损策略推进,和品类无关

易拉罐产品切入市场的第一阶段要采用战略性亏损策略。很多人不理解,不认同,甚至觉得怎么可能,开玩笑的吧。我做企业就是赚钱的,怎么一开始就让我亏损。就是职业经理人也会对此嗤之以鼻,因为老板请我也是为了赚钱,怎么一上来就是亏钱,那个老板敢用我呀。很多人不认同、不理解的原因就是对易拉罐的一手全盘实操绝对少于3年以下。(大家可以看看3年以内易拉罐饮品上市成功和赚钱的有没有,基本都是亏损,甚至个别企业亏损上千万以后都关门了。)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操盘易拉罐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操盘易拉罐失误的会有2种高手:

1、精通饮品操作,但是领域以PET为主,甚至在行业内鼎鼎大名。

2、精通快消品操盘,但是很少接触易拉罐类型的产品。

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大家对快消品和饮品非常精通,套路非常纯熟,招数过于熟练,而往往忽略了团队和客户、消费者接受这个东西都需要时间,越熟练,采用的策略就越强硬。(没办法,已经给老板吹嘘过第一年要做N亿了,老板也是看中了自己的身份,关键丢不起那人呀)

易拉罐和PET操作是两个概念,只要以PET操盘的经验去操盘易拉罐的基本都over了。为什么这么说?

这和易拉罐的特性分不开的,易拉罐是打开以后不方便携带。只要打开,就必须就地喝完,所以大罐子的易拉罐销售状态也不好。比如XXX的大罐饮品,因为它把PET的经验嫁接到易拉罐上了,也许有的朋友说餐饮上可以,问题是餐饮渠道的饮品在餐饮渠道的销售占比只有20%,市场容量有限。更多的产品还是通过流通渠道销售出去,尤其河南和山东两个省份,整件销售比例占到8成以上。

那么,企业在切入的第一阶段会碰到什么问题?

1.品牌新的,消费者接受需要时间。

2.产品新的,消费者尝试、巡回购买、持续购买需要时间,尤其消费者接受你的定位需要时间,文化认知的接受时间远远大于对价格的接受时间。

3.消费者新的。无论你的品牌多么强势,但是对于新的产品,消费者对其认知仍然是新的,换句话说,针对这个产品,消费者也是新的。

时间和沟通成本是第一阶段最大的问题,也是造成第一阶段必然亏损的根本原因。也许有的同仁说,不亏损照样可以运作,这个我觉得你说的也没有错,因为这个是成本售卖法。但是这个办法持续性很差,并且售卖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非常特定的渠道或者特定的节假日售卖。企业也就是赚个零花钱。(本文对这个办法不做讨论,也不做论述,企业的生存阶段,笔者不反对这个做法,但是这个办法维持性很差,甚至连工厂的钱都赚不回来。)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1.资金的持续性投入是否能跟得上。无论企业多么的有钱,预算必须有的,预算一旦达到预设值是否接着投入就是一个关键。小企业就不说了,一旦开战,资金更加困难,尤其易拉罐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

2.团队的组建是否适合目前的操盘。团队的组建和产品、企业、面对的客户群体、消费者群体有很大的关系,团队人员的能力和操盘经验如果不符合,团队的融合时间长,亏损的可能性会很大,时间是最耽误不起的,况且学费也贵呀。

3.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成本定价法正在逐步被市场淘汰。2015年以前,只要生产出来产品,打个价格差和时间差,就能卖出去,企业就能盈利。但是从2015年后半年开始,价格的时间差越来越不管用,很多企业都是开工就倒闭。2015年是品牌操作,以产品规划为核心的转折点的一年。

所以企业在经营的开始,阶段性亏损就成为一个必然和常态。但是

亏损有两种,一种是战略性亏损,一种是经营性亏损。

何为战略性亏损?

战略性亏损指的是企业在一开始推广产品的时候,通路的利润设计就是亏损。然后在亏损的状态下进入常规的企业经营里面,等到销量达到一定峰值,成本降到盈利的状态时,企业开始进入盈利状态。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得到大量的现金流,其次是团队、渠道和客户。这个操盘的核心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首先把产品订到一个消费者有购买欲望的价格,然后把通路激励设计到一个通路成员愿意推荐的地步,加上适合的传播策略,成功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

但是这个模式启用有一个前提条件:

1.企业进入到了一个红海里面,产品同质化严重,短期内这个行业没有很好的差异化产品,消费者往往又把产品和现在卖的最好的产品划到一类。

2.市场容量足够大,企业做到临界点以后,在盈利和亏损阶段能快速转化。

何为经营性亏损?

亏损的费用是如何快速的分销出去和让消费者接受。换句话说就是费用都扔到渠道商和消费者促销上,这个在很多企业内都采用。这个也有一个前提条件:

1.产品战斗力很强,消费者想买,只是在犹豫和试用的心里状态。

2.企业实力雄厚,后备资金没有问题。

3.团队精通行业操盘的手法。

说明:一般企业的老板都认为自己的产品战斗力很强,并且职业经理人为了迎合老板,也会告知老板的产品战斗力很强,即使垃圾一堆,也说是个鲜花。结果,现实中就是很多企业会采用这个办法,并且大力推进,结果企业亏损的一塌糊涂。

这两个亏损的方向我在重复一遍,战略性亏损的操盘是一开始的做法上认为自己不是最牛的,后期是最牛的。经营性亏损的操盘是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就是最牛的,做法上也是最牛的,并且会一直最牛下去。

撇去运气成分不说,笔者常常会选择战略性亏损进行先期操盘。因为这个是易拉罐产品切入市场最快,实现企业资金流回转和企业能正常运行最好的办法。

现在以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说明,笔者为什么是对的。

品牌:一个新品牌,XXX,区域试点操盘1年多。

产品:具备一定功能的植物饮料,口感和市场上的基本一致,包装还不错,说的过去,最少认为是大企业所为。

企业背景:大的房地产公司,实力50强以上,资金充沛。

团队成员:国内一线操盘人员,来源于康师傅、哇哈哈、恒大、今麦郎等

广告投放:一线媒体硬广+一线媒体的热播娱乐节目赞助。

大规模操作市场时间段:区域市场运作1年多以后,开始全国运作。

就是这样的阵容,企业经过1年多的运作,亏损8千多万,销售额2千多万。100%的客户遗留问题一大堆。第二年大幅度收缩战线,基本不见。

企业为什么会亏损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初期企业就选择了经营性亏损为出发点,方向选错了。

这个企业的方向错到了那里,我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A/企业本身:

1.品牌为新品牌,消费者接受的时间成本高。

2.团队为新组建团队,在磨合和执行上无法达到快速反应的状态。

B/产品本身:

1.产品本身差异性弱,消费者很容易就和加多宝作对比,沟通成本高。在产品属性上,消费者直接把这个产品归属到植物饮料,形成的直接对手就是加多宝,加多宝是凉茶第一品牌,并且加多宝零售价格3.5元/瓶,这个产品零售价格5元/瓶,为了这个1.5元,企业的教育成本非常高(按照我个人操盘经验,往往为了1元的差异,企业需要付出比其他企业多50%以上的教育成本)。并且消费者认知上很难形成差异化,最终是不促不销,促了也白促。在整件的规格上这个产品为24罐装,整件零售价格跑到了100元以上,

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变成了牛奶,牛奶是营养的代名词,饮料是解渴的代名词,并且潜意识里面饮料代表了部分不健康,消费者的意识上完败。

2、产品的口感和大众产品无差异,甚至甜度超过了5成以上的消费者的承受,入口不佳。

3、包装大众化,并没有针对目标群体进行设计,不敢突破,造成目标群体根本不喜欢,只是客户觉得是个大厂家的产品,而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就这么个产品,企业仍然选择了经营性亏损的战略进行操盘,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传播费用、渠道费用、人员费用,一败涂地。

那这个品牌的饮料应该怎么做:

1、作战方向选择为战略性亏损,直接进入4元/瓶的零售价格,进入大众价格带, 这个是根本,方向错了,即使在努力都是白搭。选择大众价格带,就是让消费者不抗拒,敢试用,降低消费者试用成本,同时也是降低企业的传播成本。

2、产品重新定位,根据饮料市场的趋势和竞品的表现,重新对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改进,确保在包装、口感、利益点的沟通上能尽可能的接近消费者。让产品做到极致,就像MIUI一样,粘性很强。

3、保障通路阶梯具备竞争力,可以很顺畅的流到市场上,让店老板能挣到钱,最少在理论上,店老板觉得可以试试。

4、传播一定要针对消费者的利益点去宣传。因为消费者只会对他有利益关系的功能去花费金钱。

所以易拉罐产品想快速切入市场,唯一的选择就是首先选择以战略性亏损为方向,把产品做到极致,让战略性亏损快速抢占客户和建立团队,打通整个链条。争取尽快到达盈利平衡点,实现企业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