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农捐出11斤大唐金箔,半年后少了3斤,专家:黄金缩水了

从古至今,黄金一直被人类社会所偏爱,作为货币流通,作为首饰佩戴,还有将黄金作为装饰品,不止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还因为黄金的金黄光泽在古人看来,可与太阳相比,而太阳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

另外黄金的韧性和延展性好,手感沉甸,所以黄金的可锻性在众多金属中首屈一指,用途极广,所以黄金被认为是高贵且珍贵的。由于黄金本身特殊的性质,永久不变色、抗氧化、防潮湿、耐腐蚀、防变霉、防虫咬、防辐射,这也是人们愿意收藏黄金的原因之一。


古人经常将黄金锤成薄片,也就是金箔,这可以在庙宇和皇宫上面做装饰。最早发现制作金箔的是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在中国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

传统工艺制作金箔,是以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为主要原料,经化涤、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现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不足0.12微米。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万国来朝时的辉煌盛极一时,唐朝贵族使用的精美金银器物更是工艺巅峰,但那些都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后世无法完全见证当时的辉煌。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个展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在那里,你可以亲眼见证到大唐的辉煌。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个收容所内,几个老农正在打地基,在陕西这样“一铲子下去就是文物遗迹”的神奇地方,这次也不例外,其中一人挖出了一个黑色陶罐。


几人围着陶罐看,打开后里面有暗金色的东西,大家也认出了这是黄金,在当时那个年代,黄金价值不菲,而且还是黄金古董,这就更加值钱了,几个人商量着将这件事瞒了下来。

但收容所的负责人知道了,他很有政治觉悟,立马上报陕西博物馆,博物馆立即派出了五六名特级专家前往视察,等到专家见到这批出土的黄金时,他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上千件的各种宝物,银盘、银碗、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玉带、银盒、12条小金龙红、绿、蓝各种宝石等,还有重达十一斤的4块“赤金箔”。


这么多的金银珠宝被一一清点,最终全都上交博物馆,进行入库登记,在1971年4月13日登记入库时,黄金又一次称量,结果金箔总重量为4148克,合8.29斤,少了将近3斤,这可惊动到了博物馆,怀疑是内部人盗窃黄金,于是这次负责收回黄金的专家韩伟被重点怀疑。

好在有一个考古人员想到一个细节,这四块金箔在出土前一直被存放在充满积水的鹦鹉提梁罐中,由于浸泡的时间过长,金箔在每一次称重时其中的水分并没有完全蒸发,每次重量都会减少一些,但没有引起重视。


而在这次长达数月后的再次称重时,金箔一下少了三斤,但那其实只是缩了许多水而已,为了证明金箔是因为水分而重达11斤,于是金箔被放在水里七十二小时,拿出来,把表面的水擦干净,然后再称重,果然十一斤。

因此,专家们最后得出泡水后的赤金箔分量缩水一些也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专家韩伟是被冤枉了,随后恢复了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