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无名之辈》

前言


在战国时期,洛阳城出了一位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他虽然最后死于刺杀,却在临死之前略施小计,想出了捉拿凶手的办法,还让刺客背上了一句“二百五”的骂名,这一点来说,和在楚国变法中死于非命的吴起很像。他不仅是鬼谷子的高徒,也是另外一位纵横家张仪传说中的同门师兄弟,他就是成语“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之一:苏秦(渔樵耕读之一)。

在“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将都城从镐(hao)京(长安)迁到了洛阳。虽然苏秦出生在东周帝都,是天子脚下,但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日益衰败,国势渐微。面对周边虎视眈眈的战国七雄,周天子们每天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不是要小心伺候着秦王嬴荡过来举鼎,就是要语重心长的劝说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主人公)不要过来问鼎,那些诸侯再这样“鼎”下去,周天子感觉自己都快顶不住了,每天独自黯然神伤着:我能有多骄傲,不堪一击好不好。天子的处境尚且如此,更别说当时洛阳城周围的臣民了,因而苏秦首都人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光环,反而多少有一些夕阳余晖的落寞。

自古民以食为天,古代普通老百姓大多数的选择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脸朝黄土背朝天打理着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祈求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可是苏秦就是比较非主流。苏秦不仅不事农桑,还每天吊儿郎当的在乡间的泥洼地里肆意横行,家里的几位嫂子都对他颇有微词,一个壮劳力,不仅不干活,吃的还挺多,能不能有点脸?终于有一天,苏秦对自己的行为脸红了,也想通了,世界那么大,他准备去看看。

带上了老父亲支援的盘缠,苏秦踏上了求学之路,在求学路上他机缘巧合的遇到了鬼谷子王诩,几年时间下来,习得了一身的纵横捭阖的本事。回到老家,嫂嫂们纷纷揶揄道:小苏,你出去学习的怎么样啦?苏秦说:我学得了一身的口舌本领。嫂子们皆是大笑:然后呢?这能当饭吃?能带领俺们走上发财致富的康庄大道?

苏秦被好一阵奚落,暗暗发誓一定要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闯出个未来,然后对着那些人高唱一首: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随后他选择一路向西,经过崤山、函谷来到了秦国。彼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嬴驷,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突飞猛进,国力日渐昌盛,对苏秦提出的治国方针并不是很感冒,苏秦很生气:今天你秦国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一定要让你高攀不起。

钱花完了,苏秦又一次落魄的回到家,饥寒交迫的他央求嫂嫂为他做点米饭充饥,嫂子看着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一脸嫌弃的说道:没有时间,我忙得很。而一旁正在纺织衣布的妻子瞧见他邋邋遢遢的回来,只当是没看见,继续做自己的事,不管丈夫的死活。这一幕和唐朝诗鬼李贺被剥夺高考资格凄惨回家,妻子对他的善解人意形成了鲜明对比(李贺故事可参见公众号唐朝《曼珠沙华》)。苏秦见此情景,却并不埋怨,只是说了一句“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错”,随后便搬进了一座小茅屋,每天拿出老师鬼谷子相赠的书籍《阴符经》日夜研读,晚上困了,就拿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保持清醒,继续勤学苦读。

日以继夜几年下来,学有所成的苏秦再一次踏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我忍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不是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是要告诉别人,失去的尊严我一定要自己拿回来。

这一次,苏秦游说的合纵之策打动了赵国,被授予赵国相印,接着齐、楚、燕、魏、韩其他五国纷纷跟投,山东六国在苏秦的带领下建立起抵抗秦国的“复仇者联盟”,苏秦也一下子地位大涨,身挂六国相印,逼的当年对他爱答不理的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后来苏秦衣锦还乡回洛阳,周天子高兴的嘴巴都要笑歪,虽然咱们周王朝实力不怎么行了,每天不是被问鼎就是被举鼎,但是首都出了一位苏秦这样的大人物,也是给洛阳争光添彩了,搞不好以后苏秦能回来帮助振兴王室,自己也有机会扬眉吐气的说上一句:问鼎?举鼎?呵呵,我“鼎”你个肺!随后马上安排相关人等,在城外三十多里就开始摆上美酒佳肴,设案迎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风光无限的苏秦车队很快就来到了苏家庄,昔日态度傲慢的嫂子们,一脸谦卑的低着头,匍匐着趴在地上,而自己的妻子则是羞愧的用衣袖遮面,不敢抬头看苏秦。苏秦问道:嫂嫂为何前倨后恭?以前那么倨傲,现在却这么恭顺?而嫂子的回答也是很直接:因为你现在做了大官,又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回来。

苏秦的这段故事读起来不禁让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的可怕。而在唐朝时,有一位宰相和他的夫人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而这位宰相夫人还把苏秦的这段故事写进了自己的诗歌里,她就是唐朝宰相元载的老婆-王韫秀。


《别妻王韫秀》

作者:元载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

《同夫游秦》

作者:王韫秀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

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元载(713-777年),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岐山)人。根据《旧唐书》记载,元载的生父不详,后来随母亲改嫁元氏,继父为元景昇,曾任员外郎。而《新唐书》记载,元载生父原姓景,一直替曹王的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后来就随东家改名元昇。不管从以上哪个说法来看,元载的本姓肯定不是元,也跟后来的唐朝著名大诗人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元稹故事可参看公众号唐朝《笺短情长》)没什么亲戚关系,元稹的姓氏是来北魏鲜卑拓跋部的汉姓。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

元载虽然出身寒微,但从小苦读,嗜书如命,尤其精通道学。由于家庭贫困,元载去参加乡试时,只能靠着两条腿走路去,可即便是这样努力,依然是多次榜上无名。不过王忠嗣却一眼看中了元载,觉得以这位小伙子的才华来看,是只潜力股,并把自己的千金王韫秀嫁给了元载。王忠嗣是当时唐朝的著名将军,由于父亲王海宾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儿时的小王曾被带入宫中抚养,唐玄宗亲自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接替过父辈的旗帜,投身行伍,战功累累,后来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时声名显赫。

按说有个这么厉害的岳父,元载应该时刻准备着要起飞了,可是家境贫寒的元载买不起房,和王韫秀领完证,只能先搬去老丈人那边居住。时间一长,妻子同族的亲戚们都对元载歧视不已,讥讽挖苦那是家常便饭,每天说的元载抬不起头,恨不得把脑袋扎到秋裤里。那真是一个,风声雨声嘲笑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耻辱事,事事揪心。

后来元载实在受不了了,动身离开岳父家,准备独自一人去长安考取功名。离别之前,他写下一首《别妻王韫秀》送给妻子:

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

谁都讨厌年老体衰一事无成的样子,我虽然在你们侯门望族,但这个家族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地,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气节,就像寒冷冬天常青的树木一样,经历了这些风吹雨打侮辱嘲笑,我一定要在长安出人头地。

王韫秀也是不一般的女子,见到丈夫这首离别诗,直接卷起铺盖说道:这个家早就待不下去了,他们这样对我老公,就是不给我王韫秀面子,我陪你一起走。说完写下《同夫游秦》回赠元载以表心志: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

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踏上了西去的征途就不要怕自己的寒酸,老天爷会怜悯我们有志气的人,不要留下离别的眼泪,我会陪你一起去往京都长安。

这首诗写的颇有男子气概,王韫秀并没有因为丈夫的贫困施以白眼,而是鼓励他积极振作,愿和丈夫元载不离不弃,患难与共。在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通常是女子以男子为精神支柱的情况下,王韫秀的这种行为和精神实在是很难得。对比西汉时期同样少时贫穷,以砍柴为生,却被妻子逼迫离婚的名臣朱买臣(渔樵耕读之一)来说,元载有这样一位贤妻,真的是幸运太多了。

《夫入相寄姨妹》

作者:王韫秀

相国已随麟阁贵,家风第一右丞诗。

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苏秦富贵时。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为了征求精通道学的人才,专门举行了一场策试,这下是瞌睡遇上了枕头,爱好道家的元载顺利高中,被授为邠(bin)州新平县尉,随后的十几年中又陆陆续续做了黔中监选使判官、大理评事、东都留守司判官、大理司直,官都不算大,但总算是进入了吃皇粮的队伍。

公元755年,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了,元载却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战乱中,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宣布继位,唐玄宗李隆基被迫提前退休。战乱平息后,唐肃宗病重,宦官李辅国独揽大权,彼时的元载也已经爬上了户部侍郎的位子。由于元载与李辅国的老婆同姓同宗,元载便攀上李辅国夫人的这条政治路线。李辅国后来提拔元载,想让他做京兆尹(相当于长安市市长),元载听了不说话,李辅国明白了,京兆尹你都不想做,再往上面,那就是宰相了呗。

没过多久,唐肃宗病亡,他的儿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李辅国由于有拥立之功,势力更重,话语权更大,时常在李豫面前吹风,夸元载这个人如何优秀,如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元载也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卖力表现,顺利当上了唐朝宰相,风光一时无两。这个时候,以前嘲笑他的,妻子的同族亲戚们纷纷前来道贺,实际上是想来巴结关系,求官求富贵。王韫秀十分生气,写了一首《夫入相寄姨妹》回给了在元载贫苦时,对元载和她百般讥讽的表妹:

相国已随麟阁贵,家风第一右丞诗。

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苏秦富贵时。

这首诗还有个通俗的题目:《载拜相,韫秀衔宿恨,寄姨妹》。那写的真是一个直接,我老公当宰相了,我王韫秀“衔宿恨”,忘不了昔日旧恨,给我姨妹回封信。我的丈夫如今贵为宰相,还将成为一代明臣;但我们家的家风还是像诗人王维笔下的诗歌一样清新明隽。你在十五岁的时候嘲笑我,说我过的清苦,还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织布;现在我富贵了,但是我不想看到你这种和当年苏秦家人们一样前倨后恭的丑态。


《喻夫阻客》

作者:王韫秀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载拜相之后,为了更好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暗中结交宦官,施以重金,打探宫内的消息,提前偷探圣旨的内容,以便更好的揣测皇帝的心意。通过这种方式,元载赢得了唐代宗李豫的信任,日渐恩宠。

可随后元载的大恩人李辅国日益骄横,甚至明目张胆的对皇帝说:“你好好在皇宫里面待着,外面的事由我来负责就行”。李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先是撤了李辅国的官,后来又派人将其暗杀。这起刺杀事件元载也积极参与其中,后来又参加了铲除另一位大宦官鱼朝恩的秘密活动。在这两次诛杀权臣的过程中,元载的表现让李豫十分满意,连对付自己曾经的恩人李辅国都毫不留情,没有一丝犹豫,简直是一位没有感情的杀手。

随着竞争对手们一个个倒下,元载开始独揽大权,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居功至伟,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曾经有人投诉元载行径恶劣,被元载派人诬陷罪名,在公府中直接仗杀。从此大臣们再也不敢在外面说元载的不好,走在路上,也是以眼色交流,生怕言多必失,和以前西周时期周厉王暴政下,国人们不敢交谈,只能“道路以目”是一个意思。

看着自己的丈夫腐化堕落,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王韫秀坐不住了,又不好直接说,于是写了一首《喻夫阻客》想间接的劝诫元载: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

在诗里,王韫秀希望丈夫学西汉时期的名相公孙宏,恭谦做人,广纳贤才,不要沉迷酒色,否则现在拥有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是不会长久的。

可如今的元载早已利令智昏,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哪还听得进妇道人家的逆耳忠言,反而变本加厉,不仅娶了小妾薛瑶英日夜溺宠,官场上贪污索贿,大肆敛财,朝廷中欺上瞒下,越俎代庖。据说当时有位老者向元载求官,元载就随手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放进信封将老者打发了,老者拿着这封信到了地方,打开一看很是失望,可当地的长官光是见到“元载”这两个字,就对老者好吃好喝的招待,还送了他不少厚礼,可见当时元载权倾朝野的能量有多么可怕。

皇帝李豫对他的这些行为心生厌恶,考虑到他曾立下的功劳,不想元载太难看,就单独找他谈话让他收敛一些,元载嘴上说好好好,行为上依旧我行我素,不思改过。李豫终于忍不住出手了,一步步收回了元载的权利,最后将元载抓了起来,几番审问,元载认罪,被赐自尽。

故事到了这里还没有完,在对元载家产进行罚没的时候,居然从元载家中搜出了八百石胡椒,古代那会交通不便,胡椒属于从西域进口过来的硬通货,价格十分昂贵,八百石相当于我们现在计量单位的四、五十吨,说的形象具体一点,用我们平常见到的前四后八轮大货车全部装满一车都还有多的。

元载一死,元载的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也全部被赐死,就连祖坟都被愤怒的唐代宗李豫叫人给挖了。按照当时的法律,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不用同死,但是要罚入掖庭为奴,掖庭就是罪犯家属妇女劳动改造的地方。但性情刚烈的王韫秀并不想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对前来抓捕的官员怒吼说道:“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最后当场死于官府的乱棍之下。

尾声

纵观元载的一生,从一个幼时贫困家人嫌弃的“无名之辈”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第一红人,如果不是后来晚节不保迷失了自己的初心,很可能会成为历史上又一段“寒门出贵子”的励志典范。在登上权力的巅峰,元载如貔貅一般贪吃,我想这和他童年凄惨清苦的生活不无关系,他穷怕了,落魄的日子所遭受的嘲讽让他记忆犹新,儿时一无所有带来的自卑让他拼命想补偿自己。他去占有,变本加厉的占有,无穷无尽的占有,他需要去看到这些东西越来越多,充实满足且贪婪。

而元载和王韫秀的这段婚姻也是十分传奇,元载的年纪大王韫秀十二岁之多,不知道当年的名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是如何看出了元载的潜力。王韫秀在历史上留下了三首诗,这三首诗恰好反映出元载这一生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条到顶之后急剧下滑的抛物线,为皇帝不停解决宦官问题的元载,最后也被当作一个问题被皇帝解决了。

同为唐朝的一代明相,不知道元载在野心日渐膨胀时还有没有想起他的前辈魏征那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贪婪扭曲了他的人格,改变了他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也许在某些时候,他会怀念起曾经那个贫寒,但怀揣着理想和信念的无名之辈少年郎。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

(完)

公众号:鹿见林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