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与博格曼

“可能是在梦里,

在湖边,遇见和我一模一样的人,

他质问我:你为何将我毁灭?”


如果有一个浪费时间竞赛的话,她应该算是个中翘楚了。浪费的考核基于她内心目标想做的事情和实际上做的事情之间的比例。

23岁,在大学本科四年似乎读了一些书,但是对这个专业没有什么精深的兴趣,在很多时候她只是埋头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手里拿的都是书,在疼爱她的教育水平不高的父母眼中,也就说得上是在努力。书房里堆积的书可以作为证据,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应该去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但也可能是对成为一名律师这样的职业发展没什么兴趣。可能是基于不了解的抵触也可能出于害怕自己做不好胆怯。

目前,新的病毒肆虐在她生活的世界,有效的疫苗尚在研发。荒废了半年时间的她开始恐慌自己的未来,毕竟自己这些年除了读书基本上什么也没做,充分体现了一个混时间的文科生的修养。

23岁,她咀嚼这个数字,在心里计算自己和室友的年龄差距,计算和三战上岸的同学的年龄差距。在看到桌面上黑屏的平板上自己的脸的时候,这个行为的滑稽性才真正击中了她——这种比较毫无意义。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人生,说得直白点,珍贵的人生只有一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与别人何干,别人做什么,又与我何干。

她对着自己露出了嘲讽的笑容。

但接下来,她又开始去搜索24岁、30岁人生重新开始的相关信息。似乎只有通过别人的个案和外界的信息才能稳定自己的心态,又或者,她只是想要给自己现在的生活一点信心。

只不过,这种信心不来自她自己的过去,也绝不存在于现在。

搜索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她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出国留学,接着她又想到自己的语言证书基本是全无。但她似乎又看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留学网站,考试报名网站,目标院校。

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她似乎成了目标明确的远洋游轮,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驶去。

人的大脑很容易欺骗,幻想出来的场景和经历和真实经历场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十分相近。幻想梦想成真,真的会让人快乐。但人不可能一直活在幻想中。

时间继续流逝,天色渐晚。

嗡嗡——嗡——嗡。

她自己设定的闹钟响了,提醒事件:完成论文与简历。

她的鼠标停止在国外大学网站的首页上,僵住了,就像是梦游的人突然惊醒。

简历被指导老师一通狂批,不仅仅是排版设计,还有自己贫乏的校内校外实践经历,资格证书也没几个。简言之,是被丢进垃圾桶的那种类型。论文还有一堆文献没有看,动笔才发现自己基本没有任何思考。

我在干什么?她喃喃自语,看着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内心仿佛有什么在不断膨胀,在不停躁动,心跳加快,大脑嗡嗡作响,除了不断加速的心跳声之外,似乎听不见任何外界的声音。

在这个寂静的空间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想要从胃里、从胸口出爬出来。就像异形中的那只怪物一样,从人的身体中逐渐升起,露出它的獠牙。

只有我还没有出去实习,她不适时地想到,正是太糟糕了。

只有一人的寝室,听着自己不断加速心跳生的毕业生,或许真的会在夜幕降临时遇见博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