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壶的变装术

千年西施,壶中美人。这“壶中美人”,说的就是紫砂壶中的西施壶。

清代吴梅鼎《阳羡名壶赋》,对西施大加赞许:“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只要最紫砂有些许了解的人自然知道西施长什么样,西施也可谓是最常见、最经典的壶形之一。

设计界有句话叫做:“向经典致敬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新的经典。”用在紫砂壶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作为传统壶形的西施,能衍生出多少种面孔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西施的变装术!

经典款

往往看起来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耐人寻味。

紫泥西施

西施壶最早为明代壶艺大师徐有泉所创,壶型圆润饱满,恰如美女西施的丰满的乳房,曲线优美动人。

朱泥西施

因为此壶壶钮似乳头,壶把像纤细的腰姿,所以被称人成为“西施乳”。后人嫌“西施乳”不雅,改名为“西施壶”。

底槽清西施

扁西施

扁西施是由西施壶压低身筒演变而来,高雅格调的代表者。

紫泥 扁西施

略扁的身筒,在圆形壶钮的衬托下,再加上特殊的倒把与小短的壶嘴,显得十分可爱。

唐羽西施

唐代饮茶不用壶泡,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

紫泥唐羽西施

煎茶用的器具手柄细长,似羽翼飞升,称“唐羽”,最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

紫泥唐羽西施

传统的西施壶配以唐羽侧把,造型别致,既有古韵也有格调,之握此壶,仿若重回大唐光景。

紫泥唐羽西施

西施乳

西施乳以西施为原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壶盖隆起,更加丰满。

紫泥捂灰 西施乳

比原款西施更像是“西施之乳”,由上到下,过度自然,整把壶成圆融渐变之势。

红泥 西施乳

西施竹

在身筒不变的基础上,将嘴、把、钮全部拟态为竹的形状。

底槽清 西施竹


底槽清 西施竹

西施竹的主体壶身,完美演绎了浣沙女丰满诱人的美乳,而壶嘴、把、盖钮则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

底槽清 西施竹

无论是哪种形制,创造美的匠人总是想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在世人面前,西施的多幅面孔,每一幅都是我见尤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