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村寨,每村都有一座庙,男村民基本都有当和尚的经历

作为中国旅游大省的云南,近十几年来,随着腾冲、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滇西以北地区著名旅游城市的游客量逐年上升,形势一片大好,每到大小黄金周,常常游客爆棚,酒店宾馆一房难求。相对来说,滇西南区域的普洱到西双版纳一线,虽然也是国内最老牌的经典旅游胜地,但却越来越低调,除了每年泼水节前后能火爆一把,其余时候总是不温不火。

我们喜欢西双版纳的理由除了“安静”这个感性认知之外,其实也受到当年那部名叫《孽债》的热播电视剧的影响,从而对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如热带雨林景观、野生动物)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着迷(例如傣族、彝族、拉祜族、瑶族等)。虽然喜欢,但一直没有机会来“美丽的西双版纳”看一看,这次来云南自驾游,终于得偿夙愿。

我们从昆明一路开车来到西双版纳,沿途经过了好几处原始气息浓郁的傣族村寨,我甚至都想停下来一个人去村子里面走走,感受一下最接地气的傣族生活。我们在前一天结束了“版纳州”勐海县贺开古茶园的参观行程之后,终于等来了机会。向导因临时有事需要离开半天,我们可以在当地自由活动。

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西部,全县人口不到40万,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四个少数民族占了绝大多数,一些风格古朴的民族村寨甚至就在县城的周边,但当地人却不一定全都穿民族服装(大多数人在传统节日时才穿),所以你并不能直观判断对方属于哪个民族。根据我在当地自驾游的经验,如果你看到路边某个寨子里有一座漂亮的小乘佛教寺庙,那十有八九是傣族人的村庄!

在和村子里的傣族人接触时,我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对陌生人说话都会轻声细语,性情偏于腼腆。但如果和他们多聊几句,你又会发现原来当地人其实非常热情。“版纳”地区的傣族同胞信奉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这与我国大多省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他们寨子里的寺庙造型也与内地的大多数佛寺风格不同,反倒符合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寺庙的特征,当地人管寨子里的寺庙叫“缅寺”。

我们开车沿着县城外的一条主路来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傣族寨子,大家徒步沿着村庄旁的小路一直走到了山顶的缅寺近前。适合的光线、金碧辉煌的寺庙,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举起相机围着寺庙各种拍照。

在寺庙的一间门前阴凉处,有几位小和尚正在专注地阅读经书、做笔记,虽然我们一直在周围拍照,但好像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更远一点有几位僧人正在用斋,看到有游客来参观,便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起坐下来吃斋。

据说,这些寨子里的僧侣需要由村民供养,村民吃什么,他们平时就跟着吃什么。僧侣们围在一起吃斋的时候,旁边会放一大盆茶水,大家边吃饭边喝茶。虽然僧人热情邀请,但我们自然不能蹭饭,不过喝一杯寺庙的茶水还是可以的。一口浓茶下肚,感觉香型独特,滋味浓醇,感慨此地不愧为普洱茶之乡。

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村寨无论大小,几乎都有一座缅寺,有的规模大一些,有点小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当地傣族人那么爱修寺庙?在参观寺庙时,我还特意询问了一位会说普通话的村民,据说傣族人笃信小乘佛教,村里的男孩子十几岁时一般都会被送到本村的“缅寺”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长则两三年不等,短期也有三五个月的。期间孩子们要坚持吃斋念佛,系统修习佛法知识,以及练习生活技能,如果谁家的适龄孩子不送去当和尚,可能还会被人嘲笑。

当傣族寨子里有老人去世时,也会把遗体送到缅寺里由僧人超度、火化。日常村庄里有活动的时候,就更少不了僧侣们的参与。可以说,寺庙在傣族寨子里的作用非常大。在和当地人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言语中总爱把寺庙和僧侣挂在嘴边,他们直言,村里有寺庙,家庭生活会更和谐,人人都会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好心态。

Tips:虽然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村庄里都有寺庙,但大多数并不算旅游景点,也没有门票。如果游客想要进寺参观的话,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信仰习惯。特别是在参观缅寺的时禁止穿鞋入内,也不能在寺内喧哗、吵闹,更不能在里面吸烟、饮酒、吃零食。游客需要进入庙堂内部时,最好不短袖衣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