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之后 补的不该只是“文化课”

据新华社报道,春暖花开,草长莺飞。随着全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宅在家三个月之久的“神兽”们终于陆续开始出宅。疫情期间,“神兽”们在家的锻炼效果究竟如何?回到久违的校园,他们的运动能力下降了吗?“有的学生甚至胖了十多斤!”一位体育老师不无忧虑地说。

不少家长近段时间也发现,自己家的“神兽”除了长高了之外,还变胖了,运动能力相应地也变差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疫情期间学生在家里缺乏体育锻炼。有的家庭家长要上班,孩子或独自在家,或由爷爷奶奶隔代管教,零食不离手,生活无节制,“神兽”难免成“胖墩儿”。

现在学校开始陆陆续续复课了,家长们基于“赶紧补上文化课”的焦虑开始得到缓解,但“体育老师的焦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还有占用体育课、思想品德课等所谓“副课”来补文化课的打算。殊不知,像体育课这类所谓的“副课”恰恰是更需要尽快补上去的。体能的退化、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比起文化课的退步,更应引起重视。

近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很重视青少年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几天前成都市教育局及时发布今年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和时间等安排,也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但出于应试思维,忽视体育仍是目前普遍的现状。现在因“宅家”而缺乏体育锻炼,加剧了体质的下降,而体质是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质更是今后人生的基础。因此,体育课不仅不能少,而且在确保有良好防护和科学安排的前提下,还应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加大运动量,特别对于有“长胖”倾向的学生要制定严格的瘦身计划并敦促其完成。

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始终应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对孩子的终生负责。从长远看,这更事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经此一“疫”,凸现了健身锻炼的重要性,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关键还在于有强健的体魄。不仅如此,思想品德课能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防疫课能教会学生日常防护知识……复课之后,一课也不能少,如此才能真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听堂FM-成都经济广播评论员 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