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佛學》第 七 章 第一節 明心見性的經典案例

第 七 章 如何明心見性



禪宗的核心要旨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此,自古無論多少的禪宗公案及其衍生出的參話頭、辯機鋒的禪法,目的都是讓學人能夠明心見性。


如果能夠明心見性,你就具有了一切種智,擁有一通百通、一融百融地對任何佛經都非常容易理解其核心要義的能力,進而擁有直取佛學實相的能力。如果不能夠明心見性,則修證佛學即如佛祖在《楞嚴經》中所言:“眾生顛倒,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為什麼自古能夠明心見性者極為少見呢?根本原因在於,絕大多數人“為物所轉”,執虛幻為實有,於虛妄中試圖找出個真心自性。結果必定是南轅北轍徒勞無獲。


如何去明心見性?

今天由於量子力學的出現和發展,讓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直接方式——認識到物質因心而有的本質方式——去“明心見性”。因此,本文將論述到底什麼是“明心見性”,以及如何通過量子佛學的方式去明心見性。


首先,定義明心見性。

很簡單,“明”是明白地知道;“見”,就像是你不能說遠見是用眼睛看見的一樣,這裡的見是認識到、理解到和領悟到的意思。因此,明心見性的意思就是清楚明白地認識到、理解到,進而證悟到本心自性是什麼、在哪裡。


第一節 明心見性的經典案例


為了清楚應該如何去明心見性,下面先看一下經典例子,禪宗中的兩大祖師是如何明心見性的。


一、禪宗二祖慧可的明心見性

禪宗二祖慧可在未見達摩時,經常慨嘆:“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因此當他聽說有一位悟道高僧菩提達摩時,就去拜訪達摩。為了表求佛法的誠意,慧可在大雪漫天的寒冷冬夜一直站立在達摩洞門前至天明(圖7-1)。然而,達摩見此情景卻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慧可見達摩這麼說,就取利刃自斷左臂,再表求法之決心。因此,這才得到了達摩的認可。慧可費了那麼大的勁——損失了一隻手臂,達摩又給了他什麼樣的“無上妙道”呢?且看下文:

慧可問:“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諸佛法印,匪(不)從人得。”

釋義:慧可問:佛法的真義是否可以由聽聞而得到?簡單地說,佛法真義是否可以由他人告訴你?

達摩:佛法真義不能由他人那裡得到。言外之意就是佛法真義只能是“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簡單地說,悟道成佛這個事情只能自己去修證,他人不能代勞。

慧可再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慧可沉思良久答):“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我與汝安心竟。”

簡單釋義:慧可再問(因沒有證悟到佛法真義和解脫生死世俗事業):我的心煩惱不斷,未有安寧,請求師傅“安心”。

達摩:那麼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生滅的,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因此)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心”出來。

達摩:我已經給你安心完畢了。

因此,對於慧可來說,“覓心了不可得”是明心見性的心法要訣。


二、六祖惠能的明心見性

《壇經》:五祖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釋義:惠能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突然就見到了“本心自性”。然後五祖印證說:“凡是見性者,就是大丈夫、天人的老師,就是佛了。”然後五祖又說了明心見性的重要性:“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即,自古佛傳授給將要成佛者的、祖師傳授給次代祖師者的唯一核心要義是“傳授給對方本心是什麼。”因此,學佛最關鍵的、最大的秘密就是:“讓人證悟到本心自性。”因此,對於六祖惠能來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明心見性的心法要訣。


當然,六祖惠能的經典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禪宗最經典的禪語、妙語。


高月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oyueming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