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团与柴科夫斯基

秒懂音乐发展(八)!!

原创 李如春博士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艺术家社团,形成于1856-1861年。


“五人团”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五人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五人团中作曲上最有影响的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穆索尔斯基。



巴拉基列夫(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Mikhail Glinka)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Cesar Cui, 1835~1918)和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良师益友。


1862年巴拉基列夫还与他人一起开办自由音乐学校。他的作品包括两部交响曲、钢琴幻想曲《伊思拉美》(1869)、歌剧《李尔王》的配乐音乐(1858~1861)以及一首钢琴协奏曲。


他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1871年罹患神经系统疾病后,他以一种痴迷的心态热衷于东正教,其后只是偶尔参与音乐活动。


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


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这两部歌剧中。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其中《戈帕克》(1866)《跳蚤之歌》(1879)《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较为著名。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上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雅那切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穆索尔斯基风格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ZKOV,1844-1908)1871年在彼德堡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与“强力集团”的其他人一起创办免费音乐学校。1905年因支持学生正义罢课被解职。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多以本国历史、文学、民间传说为素材,民族风格浓郁。在技法上长于配器,常通过鲜明的旋律色彩描景状物、塑造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歌剧《普斯科夫姑娘》、《沙皇未婚妻》等15部,交响音画《萨特阔》、交响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等。著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等。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风格




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


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



他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概。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丁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在化学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类缩合反应。


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柴科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的总谱旋律优美,情感丰富。他从1877年开始受梅克夫人资助,创作了《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世界名曲。1893年,他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的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演出后不久逝世。



柴可夫斯基与“五人团”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不属于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吸取的更多是城市音乐的音调、借鉴德奥音乐的成果,格调雅致、情感细腻。柴可夫斯基的艺术观点、创作风格与实践上与五人团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之间甚至互相指责与攻击。如今看来他们的音乐观总体上还是相似的:音乐应表现丰富的情感内涵、音乐应该强调社会作用、音乐应该有民族特点、民间音乐是专业音乐的基础……



柴可夫斯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