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红楼梦》为什么还没写出来,林黛玉为什么还没诞生?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善于讲故事,讲起来活灵活现,但却从不下笔。他说,他一直想写小说,但总觉得对所要写的生活没有理解透,没有把握,所以迟迟不能开始。

他的目标是一部当代《红楼梦》,人物必须像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样隽永,语言句句都要像鲁迅的名言。

听他这说法,已经听了十多年了。估计他还是会一直等下去。



这种观点,我是部分赞同的。没能好好理解,没有想清楚,的确没能力呈现。但是,理解力是可以提高的。通过观察,也通过写作。

观察与写作最好的练习途径,就是“非虚构写作”。

当我明白我应该对学生们讲解非虚构写作的时候,其它很多重要理由也一一浮现出来。

比如,我们的应试教育里的写作训练,最重视的是议论文的写作,却一直忽视记叙能力。议论文,不论是从教学还是考试评判,都是比较容易做到标准化的。评论文章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记叙文才能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从对自己的理解,到对他人的理解,以至理解更广泛的世界。

从我对这群学生的了解,他们属于对政治比较感兴趣的,有理想的青年。他们关注政治与社会的变革,也关心哲学思考。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如果他们能加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对他们今后的思考与行动也是一个极有益的补充。假设是面对一群对“纯文学”热心追求的青年,也许更应该给他们开设的课程是政治与思想方面的内容。



这两个理由,我没有跟同学们讲。其它还有几个理由,我在课堂上会一一引出。

在课堂上,我是从几个问题开始。

“你现在还在读文学作品吗?喜欢的作者是谁?心目中最好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样的?现在有没有进行写作?写作的困难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好像跟非虚构写作没什么关系。学生们一个个回答下来,却被我引进了包围圈。

前三个问题,我跟他们介绍我喜欢的几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奥尔罕·帕慕克。从这里,我跟他们介绍,这几位了不得的作家,作品既有超现实的魔幻能力,也有紧贴现实直面现实的功夫。我跟他们介绍马尔克斯的两部精彩的非虚构作品:一部是他最早的作品《一个遇难者的故事》,28岁的马尔克斯以这部长篇报道质疑政府,导致报纸关闭,自己流亡海外。一部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作品《电影导演历险记》,讲述流亡的导演回国拍片的故事。

这两部作品,不仅精彩非凡,同时还有鲜明的抗争意识。



除了西方作家,我也向同学们介绍中文作家。能够与世界优秀作品并肩的中文作品,其实是一些非虚构作品。比如巫宁坤的《一滴泪》、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王鼎钧的回忆四部曲等等。

在听了这些作品与作家的介绍之后,我明显感到了这群思维活跃的学生被带动了。

中文和新闻专业的同学表示,他们学校里,没有“非虚构写作”的内容。

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非虚构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手法,还是一种看待现实的方法。它不仅跨界新闻与文学,它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如何进行非虚构写作的训练,我想出了一个有趣又有效的办法,要像画画一样写作,要把写作课当成美术课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