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前段時間,

朋友圈裡刷爆的成都新晉網紅拍攝地,

一排破舊、老式的房屋赫然在目。

照片中,

復古懷舊的,

灑脫清新的,

酷帥翻天的,

在這片小天地裡充分展現著攝影師的想象力。

圖 / @此情可待750809

位於紅瓦寺街18號的鴛鴦樓,

因為一位攝影師的照片而走紅。

四四方方的天空,

恰巧一架飛機經過,

看似黑白粗糙的畫面,

透著一股年代的味道,

為之著迷的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成為眾多網紅的打卡點。

圖 / @此情可待750809

但這“天空”之下,

是逼仄的租賃人生,

和成都6、70年代的記憶。

圖/ @唐詩的詩智慧的智

鴛鴦樓所處的紅瓦寺18號小院裡

還有一大片紅磚房,

是成都曾經最為久遠的記憶。

走進小院,

追逐打鬧的小屁孩,

搖著扇子,談笑風生的嬢嬢,

還有懶洋洋的貓咪,

都在這個小院裡變得風情萬種。

這裡自有它一套生活系統,

有自己的小賣部、修鞋老人、縫紉的老阿姨.....

而鴛鴦樓在小院兒的一個角落裡,

非常不好找。

當走進鴛鴦樓

很容易產生走進了王家衛的電影

和老香港的錯覺,

所以也有人說,

這裡是老成都的小香港。

兩棟7層樓的老房子,

兩邊盤旋著“之”字形的樓梯,

成一個四合院一樣的形狀。

被稱為“鴛鴦樓”,

也是因為這棟樓房有兩個相對而立的樓梯;

曾是60年代一大批新婚夫婦的過渡房,

正好合“鴛鴦配對成佳偶”的美好寓意。

是那個年代在這個城市裡,

買不起房的年輕人的普遍選擇。

鴛鴦樓採用了“回”字形的設計,

走廊和欄杆形成筆直的線條,

盤旋反覆的樓梯,

將這裡勾勒成整齊劃一的長方體,

乍一看像極了港片兒裡的公租房。

每一層的房屋都很緊湊,

樓道間的公共空間窄小,

是每家每戶的廚房和洗漱臺,

有點像電影《喋血街頭》中,

一個樓道里共用衛生間、廚房,

要排隊洗澡如廁,要輪流燒水做飯,

雖不至於這麼誇張,

但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

敘說著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份溫情。

如今的鴛鴦樓顯得有些凌亂,

破舊的門窗,破爛的遮雨布,

腐蝕的欄杆,脫落的牆面,

佈滿塵土的地面上,

散落著時光遺忘的小物件。

甚至有些房間因為沒有人居住,

門口堆積了大量的雜物。

而有人居住的房屋依舊保持著年代感,

竹子熊貓印花的門簾,

手寫的門牌號,

成為攝影師鏡頭下嘖嘖稱奇的風景。

因為年久失修,

新生代的年輕人已經搬去現代的樓宇,

留下的多是老弱獨居,

還有來這裡打工的年輕人。

他們說雖然這房子看上去確實破舊不堪,

甚至開始裂縫,

但是這裡每家每戶都很好,很安全。

租金也很低。

反襯樓道間的綠植,

讓這棟老樓更加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下午,來拍照的遊客忽然增多,

為了在陽光正好而遊客較少的幾個小時裡,

留下值得在朋友圈裡炫耀的照片。

入夜,遊客散去,

主人回家,樓道間響起炒菜的滋滋聲,

屬於鴛鴦樓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在這裡,是來新生代年輕人

與塵封了40餘年的舊時光相遇。

如果說新潮是一座城市的血脈,

老舊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那麼鴛鴦樓就是成都的靈魂之一。

鴛鴦樓的意外走紅,讓更多人關注,

但拍完即走的遊客們,仍是圍城之外的人。

希望來此拍照的遊客,保護好牆內的景及人,

多留給時代一些鮮活的記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