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一个筋斗可取经书,为什么还要保着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在上课时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饭?小学生思考不了太高深的问题,但是当时这个问题还是触动到我了。我开始想:既然人生的尽头是死亡,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出生呢?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人到中年,重新回头去思考这个问题, 感觉这个问题有点矫情,有点无聊。对于中年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必须活着,而且必须努力活好。活着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意义。

有个段子说:人到中年以后,开始拥有了八戒的体形,沙僧的发型,悟空的压力,还变得象唐僧一样唠叨了。人到中年,整个活成了一部《西游记》。关于《西游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轻易就能把经书取回,为什么还要保着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这是一个好问题吗?当然是。既然在技术上可行,为什么还要折腾呢?听起来象个悖论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其他的案例。人类早在1997年就克隆出了一头叫多莉的羊,说明在生物技术层面,人类应该拥有了克隆人的技术,但是为什么不去做呢?

很显然,技术只是一个维度。当人们在考量一件事情的时候,除了技术这个维度,还有伦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其他的维度需要考量。只有综合评估的结果为正,才能触发人们的行动。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可以取回经书,然后呢?吴承恩写《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写完,再写“悟空腾云驾雾取回经书”,然后就结束全书吗?电视剧激动人心的主题曲刚播完,伴随着猴上天的镜头结束,就全剧终吗?技术上可行,但是剧情明显不允许嘛。

孙悟空在两界山打死几个强盗,唐僧恼恨他滥伤人命,勒令他离队。孙悟空也是气得七窍生烟:你这个和尚肉体凡胎,不识好歹,我还保你作甚?于是一拍两散。在东海龙王的水晶宫,老龙王语重心长地告诉来访的孙悟空:你如果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你就不能修成正果,你最终只是个妖仙。孙悟空一听有理,于是就乖乖地回到唐僧身边。人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没有九九八十一难,那怎么修炼、怎么功德圆满呢?

东海龙王劝说孙悟空回归取经团队

人既然都要死,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因为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经书也许可以轻易取回,但是取经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只有经过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的经书,才是充满份量的经书,才是值得广为传播的善缘。

人生需要仪式感,取经的艰难历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庄严的仪式。

在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凡是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两性交往中,女性往往都深谙这个定律,所以不会轻易答应男性的追求。在了解这个定律之后,男性面对求爱过程中的阻碍,也不宜轻易放弃。

这个心理学定律运用的范围还蛮广泛的。两个棋手对弈,如果双方水平差异太大,那么水平高的一方很容易就会产生无聊厌倦的感觉,因为完全没有挑战性。如果双方旗鼓相当,象《三国演义》中张飞鏖战马超,在战斗中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心流,达到入迷的效果。同样,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如《西游记》本身,如果主角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没有艰难险阻,那么故事如何精彩呢?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寓言。唐僧师徒四人,出身不同,来历各异,因为一个取经的共同目标而凝聚在一起。取经的过程,何尝不就是我们追逐梦想的过程?何尝不是我们修炼自身、体验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做到象唐僧一样目标坚定、自律良好?我们是否能做到象孙悟空一样积极行动、永不言败?我们是否能做到象猪八戒一样心态豁达、幽默乐观?我们是否能做到象沙僧一样少说多做、任劳任怨?

人生就是一个取经的过程

取经没有捷径;追逐梦想,必须移山填海、斩妖除魔。世间事,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不管是婚姻还是家庭,大抵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