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出土汉朝神灯,功能先进令人赞叹,领先海外上千年

欢迎赏阅

如今影视水平不断提高,古装剧所呈现出的布景也越发华丽,甚至到了晚上还有一副灯火通明的景象,令人恍惚古代的夜晚究竟是什么样的。实际上,古代照明史也是一部漫长的篇章,照明工具的演变更是凝结了几千年的智慧。

遥远的远古时期,伴随着火的发现与运用,人类开始摆脱对自然亮光的依赖,利用火把进行照明,并且在不断摸索中升级,出现了以松木精华作为燃料的“明子”,再往后以燃烧动物油脂达到照明效果的方式也普及开来。

时间进入汉朝以后,人们慢慢对油脂燃烧时所产生的浓烟感到困扰,西汉时期蜡烛应运而生。但古代的蜡烛与如今所使用的蜡烛又是两回事儿,当时的蜡烛乃由蜂蜡制作,烛芯用棉线搓成,根本没办法烧尽,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使用者就必须不断剪烛芯。李商隐诗中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便因此而来,小两口共坐西窗之下,深夜畅谈之际,时而还须剪去烛花才能保证照明。

蜡烛虽然使用起来诸多不便,却也还不是人人都用的起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将蜡烛作为贡品,可想而知这么个小物件有多珍贵,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并非家家户户都具备使用蜡烛的条件。

汉朝时期还流行将灯具做成飞禽走兽的形状。2011年,“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彩绘雁鱼铜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灯的造型是一只口叼鱼儿的大雁,而鱼身下面接着灯罩,与雁背上的灯盘相连接,灯罩是两片可以左右转动开合的弧形屏板,挡风的同时还能调节照明强度和方向。

由于彩绘雁鱼铜灯是空心的,导致灯火产生的烟向上升的时候会顺着大雁颈部进入腹部,然后溶入清水,汉朝人称这种环保灯叫“釭灯”。谈到这里,又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一番,要知道西方直到15世纪才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比中国整整晚了1600多年。

无独有偶,除了造型优美的雁鱼灯,国内还出土过好几件彩绘青铜雁鱼釭灯。最负盛名的莫过于中山靖王墓中的长信宫灯,整体造型打造为一个宫女,雁鱼灯有的功能它都有,设计方面更为精致,长信宫灯高度近半米,重量近16公斤,这么大这么重还这么精致的釭灯,存世仅有一件。

发展到唐朝,由于瓷器的兴起,灯具的材料改用彩陶瓷器,做工更加精美绝伦,还出现了节能灯。而到了明清时期,灯具发展更是到达了巅峰,质地上除了金属、陶瓷、玉石和烛台,还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到了清末时期,中国引进了煤油灯。到了现代,照明工具更是种类繁多。

照明工具的发展史不仅仅是灯具,灯燃料的进步,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不断累积的过程。从照明工具演变不仅可以看出古人智慧,更能侧面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