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选择托孤重臣,为什么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

刘备选择托孤重臣,为什么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


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最后一场大战。当时天下三大势力之二的刘备和孙权,在荆州投入了大量兵力,进行了这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一场战争不但消耗了彼此的兵力、物资,更改变了未来数十年的政治格局。

刘备是这场战争的输家,可以说他不但输掉了战争和将士们的性命,还输掉了蜀汉的未来,以及复兴汉室的希望。



这之后,蜀汉再也没有收复荆州的土地,保有的也仅仅是益州而已。刘备虽然幸免于难,但是他陷入了无比的失败感和歉疚中。

作为战败的最大责任人,刘备在败退到白帝城后,索性就留下了,因为他自觉没有脸面回去巴蜀见自己的臣子和百姓。



长期郁郁寡欢的刘备,身体开始变差,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坚持下去后,他召来了丞相诸葛亮,以及另外一位大臣李严,将蜀汉以及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托付给他们。

托孤是历史上常见的戏码,而托孤大臣才是这场戏码的主角。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是蜀汉军事集团的战略总策划,是当时的百臣之首。

刘备让诸葛亮做托孤大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为什么还挑选了李严呢?李严虽然也是一名能文能武的重臣,但是他在刘备军事集团的资历远不如诸葛亮,为何他能做托孤大臣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制衡诸葛亮这位手握大权的重臣。诚然,刘备自然有这意思,但是这只是次要的原因。小编认为,刘备让李严做托孤次臣,原因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而是为了北伐事业可以成功,原因如下。

一、李严是东州派领袖,支持北伐

刘备一生的目标,就是复兴汉室。当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位后,刘备北伐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而刘备的臣子中,虽然有很多人支持北伐,消灭篡汉的曹魏,但是在刘备的势力中,关于北伐的志向,却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致。

刘备走南闯北,他的属下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主要分为三个派系: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严为首的东州派、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



这三大派系中,益州派最为保守、消极,因为他们就是益州人,在巴蜀安稳惯了,不愿意打出去。但是荆州派和东州派都不是巴蜀本地人,他们希望回到家乡,希望在发迹后,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所以荆州派和东州派是支持北伐的。荆州派由于是刘备的直系,所以都会遵循刘备北伐的志向,而东州派追随刘备的时日尚浅,刘备必须好好笼络,让他们也支持北伐,因此刘备让李严成为托孤次臣。

二、诸葛亮北伐,李严可镇守后方

蜀汉的北伐事业,需要有人主持。在刘备死后,这个主持人就换成了诸葛亮。诸葛亮一直很热心北伐事业,后来为了方便出兵,长居于汉中这个蜀汉和曹魏的势力交界点。可是蜀汉的国力、人力很有限,所以北伐必定是举国之力的程度。



一旦诸葛亮发动北伐,蜀汉后方,也就是国内不免出现一种空虚。一旦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叛乱,或者东面的孙权突然撕毁盟约进攻益州,那么诸葛亮不一定能够及时赶回救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有一位重臣,在诸葛亮出兵北伐后,留守国内,或者汉中,保证大后方的安稳。



如果有这么一位大臣留守国内,那么即使有外敌要趁虚而入,也会有所忌惮。一旦北伐失利,前线溃败,留守的大臣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防止败果扩大。实际上,在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就召集李严镇守国内或者汉中,保证了后方的稳定。

三、提拔李严,压制北伐反对派

在平定了南方的孟获反叛势力后,诸葛亮觉得是时候开展北伐事业了。可是当他提出了北伐的意愿后,却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



而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就是益州派,因为他们世代居住于巴蜀,对汉王朝的感情早已变得十分淡漠,北伐对他们而言不是一种应尽的本分。他们甚至认为在巴蜀待着就很好,可以吃饱穿暖,过安稳日子。

对于这些人,刘备在益州经营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了。因此要完成蜀汉的北伐事业,就必须压制这一派系。



既然国内有三大派系相互制衡,那么只要荆州派和东州派支持北伐,益州派就成了少数派,无法改变未来的北伐决定。因此刘备让荆州派和东州派的领袖,成为托孤大臣,保证将来益州派成为北伐决定中的少数派。

综上所述,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决定,绝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那么简单,而是为了保证未来的北伐事业!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的北伐终究无法成功,就连李严也因为督办粮草不利,而破坏了北伐事业。刘备生前的苦心安排,还是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