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禁區已開放,歡迎勇士的到來!”

切爾諾貝利的故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種“知道”或深或淺,或真或假。歷史事件,往往充滿著極強的誘惑力。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那座城市,也永遠會是後人回眸歷史的最佳地點。很多人都在期盼走進切爾諾貝利:局外人想走進那段神秘的歷史,事故經歷者想走回自己曾經的家,觀光客則想走進那座殘存恐怖氣息的死亡之城。現在,機會真的來了:帶上醫保卡,切爾諾貝利旅遊公司歡迎您!

在介紹切爾諾貝利的旅遊業務之前,我們先把時鐘回撥到1986年,簡單地瞭解一下當時的核汙染情況。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爆炸後,屋頂的輻射強度為2萬倫琴,被炸開的反應堆內部是3萬倫琴。幾萬倫琴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普通人在500倫琴的輻射強度下待5個小時,就會急性死亡。核事故發生後,很多消防員就是這樣死去的。

那當時生活在核電站附近的居民呢,又是什麼情況?有5萬人生活在普里皮亞季,那裡離核電站只有十公里。另外還有8.5萬人,生活在核電站周邊30公里的半徑以內。核事故發生後,30公里半徑以內的區域,被稱為隔離區。官方公佈的隔離區以外的撤離區的輻射強度為60毫倫琴,特定地點可達150-200毫倫琴。再往外的準撤離區,輻射強度為30毫倫琴左右。(1倫琴=1000毫倫琴)

倫琴這個單位,表示的是放射性物質存在的輻射量,不等於生物組織的吸收情況。衡量吸收者的是輻射劑量,單位為雷姆或希沃特。1雷姆大致相當於人體全部吸收了1倫琴單位的輻射。在核事故發生後,有5000名士兵曾在4號反應堆爆炸的中心位置搬運過石墨。當時每個士兵上陣,都只允許工作90秒的時間。可就是這個90秒,讓他們每人吸收了大約25雷姆(250毫希沃特)的輻射劑量。

按照國際輻射防護組織的標準來看,一個成年人吸收輻射的安全值,是年劑量不超過 1毫希沃特。並且,不管你身體有多麼強壯,周邊環境的輻射強度一旦超過20毫倫琴,就屬於輻射汙染的緊急狀況。由此可以想象,當年,離核電站最近的普里皮亞季鎮的居民,究竟暴露在了何種程度的核汙染環境之下。(1 雷姆 =10毫希沃特)

1986年的6月,防止4號反應堆輻射擴散的“石棺”建造完畢。但這個“石棺”並不能一勞永逸,在2016年新“石棺”建成以前,舊“石棺”一直需要修修補補。2005年,四號反應堆的舊“石棺”外表的輻射強度,為750毫倫琴。加固石棺的焊接工人在穿著防輻射服的前提下,每工作兩個小時就必須要輪換。而縱觀整個隔離區內的平均輻射值,仍大於100毫倫琴。

這些數據,估計在烏克蘭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就在新“石棺”開工建造的前一年,也就是2011年,烏克蘭政府正式向18歲以上的成年人開放切爾諾貝利禁區。目前,首都基輔已經開辦了多家針對切爾諾貝利地區的旅遊公司。2015年,旅遊人數達到1.5萬。2017年,突破5萬。2019年,隨著HBO迷你劇《切爾諾貝利》的上映,前去切爾諾貝利地區旅遊的人數,將突破15萬。

遊客進入切爾諾貝利地區時,都會得到一個蓋革計數器,用以監測旅遊途中的電離輻射。旅遊結束後,遊客們又要走過一個掃描儀,以檢查身上是否攜帶了放射性塵埃。除此以外,遊客需要做的,就是旅遊結束後自己對自己負責。走出切爾諾貝利禁區以後,旅遊公司並不需要對遊客承擔任何的醫患責任。想必那些前去切爾諾貝利旅遊的勇敢者,大概就不曾怕過什麼核汙染核輻射。歷史學家喜歡對核事故的前因後果、其中政治博弈、相關人物事件、歷史如何沉浮,進行反覆地咀嚼;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核事故為何會發生,誰要對操作上的失誤負責,核電站的設計到底有何缺陷;而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切爾諾貝利只有一個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