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良育(总序220):带着卡伦上幼儿园

出生第1062天(一)(总序220):带着卡伦上幼儿园。

早上送她去幼儿园,妈妈把她每天要带的水瓶、面巾纸、湿巾还有女孩子扎头发用的皮套儿都给她准备好了。可是等我要送她去幼儿园时她就是不出门。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要带卡伦--奶奶给她买的动画片超级飞侠人物玩偶--一起上幼儿园。她入园一个月多了,其中有半个月感冒在家,即使去幼儿园她的情绪也不是很好。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她的感冒就是为了不去上幼儿园,心理学上的术语叫“现实获益”。


根据妈妈和奶奶的反映,她最近去幼儿园总是要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姥姥给买的手链、妈妈给买的项链和喜欢的毛绒玩具等。这些东西统统都可以称作“过渡客体”(她是主体,其他的东西都是客体,包括父母和家人)。“过渡客体”可以帮助孩子内心更为平顺地了解和衔接外在世界或者协助其渡过生活中的重要变化。上幼儿园对她来说就是生活中的重大变化,白天的主要生活区域从家里变成了幼儿园;看护者从自己的亲人变成了幼儿园的老师。这些变化激发了她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因此她需要一些生活物品陪伴着她,让她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体验到亲人仿佛就在身边的感受。


“过渡客体”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需要“过渡客体”的孩子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对“过渡客体”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时刻都需要“过渡客体”伴随在身边。即使它已经脏兮兮发出异味了也不能清洗和丢弃,因为正是它发出的熟悉味道和熟悉感觉对安慰孩子情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曾接触过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子,其“过渡客体”已经伴随他有十多年之久。他从来没有更换过其他物品作为“过渡客体”,十几年间只清洗过它三次。除了长期陪伴的特点外,对“过渡客体”需求强烈的孩子在物品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具有母亲的痕迹,例如小时候母亲给其擦口水的手绢等。有的孩子对“过渡客体”需求并不强烈,我女儿就属于这个类型的。她需要的东西并不固定,小装饰品、毛绒玩具和塑料玩具等,只要是自己喜欢能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可以,并不要求一定具有很浓重的母亲痕迹在其中。


如果孩子对“过渡客体”需求并不强烈,只要顺着他们的意愿把这些东西戴上即可。随着他们心理的成长和对环境的熟悉,这些“过渡客体”会慢慢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并且基本不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孩子对“过渡客体”需求十分强烈,一方面不要随意触碰和更换他们的“过渡客体”, 对这个“过渡客体”的一切操作都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甚至要在他们的“监视”下完成。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要考察家庭教育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尤其是父母个人情感稳定性和在养育孩子的态度、方式方法的一致性上寻找问题根源。因为孩子需要“过渡客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发挥情绪抚慰能力的人在身边,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于是把这个需求转移到能够起到类似作用并且具有父母痕迹的物品上,毕竟物品不会对孩子大吼大叫。(201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