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中状元的王拱辰,为何与欧阳修结下梁子,反对新政

王拱辰在《清平乐》中是一个守旧派,他19岁就中了状元。后来官至御史大夫,可以说是一个青年才俊。他与欧阳修都是晏殊的学生,然而他们却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历史上的王拱辰还曾反对庆历新政。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为什么会反对新政呢?而且他还站到了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晏殊等人的对立面。

王拱辰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呢?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家境贫寒

《清平乐》中王拱辰对宋仁宗处罚滕宗谅不满意,认为宋仁宗处罚得太轻,宋仁宗只好把滕宗谅贬到了巴陵郡,两年后成就了范仲淹,使他写成了著名篇章《岳阳楼记》。

大家看到这一段时,对王拱辰印象很糟,觉得他很轴。因为滕宗谅并不能算是贪污,他把钱都用到了百姓身上,只是用钱时没有汇报给朝廷。

虽然这种行为确实违规了,但不是大错,因此宋仁宗只降了他一级,这导致了王拱辰的不依不挠。

王拱辰作为青年官员,应该与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等人一样提倡革新,可事实却偏偏相反,王拱辰反对他们,也不支持庆历新政。王拱辰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呢?这与他从小家境贫寒有关。

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和三观,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王拱辰从小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由于他是家中长子,于是就和母亲挑起了家中重担,帮母亲抚养弟弟、妹妹。

因此他就养成了生活简朴,诚实守信的习惯。他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刻苦读书,19岁就中了状元。这时的王拱辰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但是他的性格已形成了,他的诚实就体现在了他中状元的时候,宋仁宗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欣赏,点他为状元,可是放榜时,他却拒绝接受状元名次。

因为他告诉宋仁宗,考试的题目他之前做过,当然这是个巧合,但是王拱辰认为这个状元得的很侥幸。

宋仁宗觉得王拱辰很诚实,于是还是把状元给了王拱辰,因此王拱辰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诚信状元。

他从小就管理家事,形成了很直率的性格,所以他对事情的处理都按规矩、法律来办。宋仁宗让他做御史大夫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长久的循规蹈矩的生活,让他很难接受新生事物,也不愿意尝试改变,当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时,王拱辰是无法接受的。

2、吕夷简的支持

王拱辰能够中状元,也有吕夷简的功劳。宋仁宗当时在点状元时,其实是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王拱辰,一个是欧阳修。

宋仁宗拿不定注意,这时吕夷简比较认同王拱辰的文章,最后宋仁宗选了王拱辰为状元。王拱辰能成为状元,吕夷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王拱辰很感谢吕夷简,无形中就支持了吕夷简。

吕夷简是守旧派的代表,他能欣赏王拱辰就说明他与王拱辰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这也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道理。吕夷简反对庆历新政,所以王拱辰也反对新政。

3、晏殊喜欢欧阳修

王拱辰反对新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晏殊更看好欧阳修。王拱辰和欧阳修是同榜进士,也都是晏殊的学生,然而晏殊更喜欢欧阳修,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持殿试的主考官晏殊,在分析欧阳修没能中状元时说:“欧阳修没能中状元。主要还是因为锋芒显露,考官们有意挫其锐气,让他日后能成才”。

这句话就能体现,晏殊对欧阳修的喜爱和看重,晏殊希望欧阳修能够低调一点,日后能够成才,他是借别人之口,表达对欧阳修的喜爱。

其实大家都能听出来晏殊的意思,王拱辰当然也不例外。他认为自己是状元,而且学问也不在欧阳修之下,晏殊为什么就喜欢欧阳修呢?

其实晏殊更看重的是欧阳修的风格,这一点王拱辰一直是没能弄明白的。所以王拱辰就与欧阳修在暗中较劲。欧阳修支持庆历新政,王拱辰自然要提出反对。

王拱辰处处与欧阳修不和,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年轻保守派。

从以上事例来看,王拱辰心胸狭隘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由于过小就开始承担不该承担的重担,让他形成了容易焦虑的性格,思想守旧,不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他努力学习,少年成名,受到盛赞,养成了骄傲的个性,受不了别人超过自己。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做得很好,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居然自己的老师晏殊,却喜欢欧阳修。

这对于王拱辰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于是心生不满,处处与欧阳修作对。

这样的人为官,很难做到公正廉明,人缘和口碑也十分糟糕。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王拱辰只有才华,没有气度,是成不了大器的。

王拱辰的问题也说明了,原生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风格和为人处世的特点。

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他们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工作是否顺利,生活是否幸福。

参考文献:

《宋史·列传七十七》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宋仁宗重用贪财善妒的夏竦,不是糊涂,是因时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