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她的诗作大多关于死、生、爱、性,像锥子扎人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7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2020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

获奖原因是:因为她充满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是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美国桂冠诗人(2003-2004),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等。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现居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她17岁因厌食症辍学,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小组学习,1975年开始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创作。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至今著有十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推出了她的2本诗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该书译者柳向阳曾说,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柳向阳表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诗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棉口蛇之国》)

从第一本诗集开始,死亡反复出现,到1990年第五本诗集《阿勒山》,则几乎是一本死亡之书。第六本诗集《野鸢尾》转向抽象和存在意义上的有死性问题。

此后的诗集,死亡相对减少,但仍然不绝如缕。与死亡相伴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了死亡的现实威胁,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

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一诗里,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恶梦,“当那个梦结束 /恐惧依旧。”在《爱之诗》里,妈妈虽然一次次结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带在身边,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但结果呢?诗中不露面的“我”对那个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害怕血,你的女人们 /像一面又一面砖墙。”

柳向阳说,或许只有深谙心理分析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作。

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柳向阳 译

习惯法①

①习惯法(unwritten law):又译不成文法,与成文法相对,指以习惯为基础而获得合法地位的法律。
②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俄裔美国芭蕾舞导演和舞蹈动作设计者。

乳酪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