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的《姜子牙》为什么崩了!真实的人生永远比虚构的动人

据报道,十一影院8天加长版黄金周

斩获39.52亿票房,仅次于去年国庆档44.66亿,

成为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国庆档。

最让人咂舌的当属电影《姜子牙》的高开低走,

首日票房3.6亿的《姜子牙》

刷新中国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纪录,

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

在经历短短一天票房奇迹的它,口碑当天就崩了,

更上演了一场电影日票房“八连大跌”。


十一过后,国粹君也去看了这场电影。

有一说一,精彩的视觉设计和画风

都让人惊叹不已。


可以说将中国动画电影的特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故事架构还是人物塑造,都是硬伤。



编剧的立意和格局倒是很大。

围绕着一句“不救一人,怎救苍生?”的质疑,

涉及到人与神的对立。


可惜词儿大不等于格局大,

主题唬人不等于境界深。

电影想讲的太多,反而顾此失彼。

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

毕竟,越是宏大的主题,越需要

抵御和克制的能力。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一个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

而电影中的《姜子牙》却成了一个秩序的破坏者。

比起历史中的姜子牙,

电影里强行拔高的人物,瞬间不堪一击。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

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

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

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

故为吕氏,名吕尚。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

所以“姓”即“女生”。

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

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

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封神演义》第六回云中子言天下大数曰:

“一则是成汤合灭;二则是周国当兴;

三则神仙遭大劫;四则姜子牙合受人间富贵;

五则有诸神欲讨封号。”


这里所说的五件事可谓全书的总纲,

而姜子牙正是具体执行这五件事的枢纽性人物,

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中介性人物,

是武王伐纣战争的前台总指挥。


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甚至可以说《封神演义》

就是一部姜子牙传。



姜子牙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协助文王、武王创建西周王朝 ;

二是封齐建国,而这两件事 ,都离不开军事。


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

姜尚充分表现了

伟大军事家的胆略卓识和指挥才能。


其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在《六韬》里。

以他的显赫功绩和超人的军事谋略思想论 ,

称其为中国兵家之鼻祖,当之无愧。



姜太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漂泊困顿的。

他家境贫寒,被人招为赘婿,

因不善营生,被妻子逐出家门。


还曾到棘津卖饭、干杂役,到孟津开餐馆,

到朝歌杀猪宰牛、算卦占卜。

并曾在纣王手下做过小官,游历过很多诸侯小国。


相传他72岁时垂钓渭滨,遇到了

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

并拜他为师。从此,

他助周灭商,掀开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到他 89岁时 ,终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业。

太公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壮举后 ,并没有停止。


在封齐建国的斗争中,

一败莱夷,二诛狂裔、华士、营荡,

三简礼从俗、倡农桑、通工商、兴鱼盐,

四平定管叔、蔡叔、霍叔及武庚之乱,

五辅佐武王、安定天下。


由此可见,姜尚确实做到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史记· 齐太公世家》曰:

“以太公之圣 ,建国本 ,桓公之盛 ,修善政 ,

以为诸侯会盟 ,称伯 ,不亦宜乎?

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这是对姜尚老而有为、泽及久远的正确评价。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在昆仑山玉虚宫

元始天尊门下学道四十年了。

元始天尊因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

故命他“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

“受人间之福”。


子牙哀告曰:“弟子真心出家,

苦熬岁月,今亦有年。

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

指归迷津,弟子情愿在山苦行,

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及其不得不走之时,则“恋恋难舍”,

跪泣拜别师尊。


可见子牙具有甘于寂寞、尊师重道、

不贪恋红尘富贵的高贵品质,

其下山的目的,纯粹是为顺从天命、阐扬正道。



子牙下山投靠到朝歌宋家庄,

他的结义仁兄宋异人为他娶马氏为妻。

马氏因子牙不善生计,对他百般不满。

后因子牙进谏获罪,不得不离开朝歌,

马氏认定子牙“只是个术士的命”,

要子牙写下休书,自己改节再嫁。


子牙认为“夫妻岂有分离之理”,

念“马氏随我一场,不曾受用一些”,

始则执意要马氏与自己同行,

将来同享“无边富贵”,后见马氏“心去意难留”,

加上宋异人夫妇劝说,

才写下休书,任其改嫁。



在与马氏的衬托对比中,

我们可以见出子牙有情有义的挚诚品格。


《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

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对曾经热心帮助过他的比干、

宋异人等人,他都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回报。


《封神演义》中,子牙前往西岐,

在临潼关遇到朝歌逃往西岐的难民,

因总兵张凤不放出关,阻在城外,

若被捉回朝歌,都难免一死。


子牙代难民向张凤求情不成,

遂施土遁救民众过五关,送至西岐。

武吉误伤门军王相,罪当偿命,

但因其母年高,无人奉养,

母子二人向子牙求助。

子牙遂设掩星局,救武吉性命。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见出

姜子牙济世救人的品格。


姜子牙一上昆仑山取“封神榜”,

申公豹心怀妒意,要毁“封神榜”,

遂以割首抛空的幻术迷惑子牙。

书中云:“子牙乃忠厚君子,仰面呆看”。

南极仙翁见子牙受惑,

遂命白鹤童儿化作白鹤,

将申公豹的头衔往南海,令其毙命。


子牙见状,央求南极仙翁饶恕申公豹。



南极仙翁警告子牙:“你饶了他,他不饶你。

那时三十六路兵来伐你,莫要后悔”。

子牙哀求曰:“后面有兵来伐我,

我怎肯忘了慈悲,先行不仁不义。”


子牙救下申公豹性命后,

申公豹并不领情,临行指着子牙

道:“你去我叫你西岐顷刻成血海,白骨积如山。”



在《封神演义》中,

姜子牙与申公豹是同门师兄弟,

申公豹的道术远在姜子牙之上,

那么元始天尊为什么

不把封神的重任交给申公豹,

而交给子牙呢?

原因就在于姜子牙的个人道德品质远高于申公豹。


在上述情节中,二人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显明,

姜子牙笃信“道心无处不慈悲”,

不计前嫌,不虑己身,忠厚仁义;

申公豹则妒贤嫉能,恩将仇报,

无情无义,刻薄寡恩。


传统儒家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

德在才先,所以元始天尊

要选忠厚仁义的姜子牙,

而非有才无德的申公豹去担任万神统帅,

执行斩将封神的重任。



姜子牙虽满腹经纶,见多识广 ,

富有治国之才、兴邦之智,

但入周前曾历经磨难,几乎是穷困潦倒 ,

处处受到压抑,久久不得其志,

处在社会的低层。


他的这一经历使他对民众的

作用、地位、力量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

使他较早地意识到:

天下是民众的天下,

不代表民众的“天子”就不是“天子” ,

就应讨伐,就应推翻。



《六韬》中融汇了他的这一思想 ,

《文师第一》中说: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即“天子”只有关心民众,

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

做到仁、德、义、道 ,

民众才能归顺你,服从你,拥护你。


太公以商行政,使齐富甲一方。

如果说周朝是个集团公司,

那齐国就是具有优良资产的上市公司。


他首抓“三宝”,即农、工、商:


“三宝”分足鼎立,而钱币则可

把三者融汇贯通,使之聚散适宜,物尽其利。


于是他还英明天纵,再制定九府圜法。

九府的职能是掌管货币,

九府圜法就是用行政手段

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与合理出入。



治大国如烹小鲜,依靠“三宝”并重、

本末并利、货币流通的思路,齐乃大治,

临淄成为当时中国高度繁荣的经济特区。


齐人深受其利,所以太公重渔盐桑麻的传统,

在田氏代姜以后,都没有改变,

基本路线管了几百年。




《诗经》中的《大明》篇

这样描摹牧野决战中的姜子牙: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唯师尚父,时维鹰扬。


终姜尚一生,市之屠、周之师、齐之祖、兵之宗,会革命,懂建设,体现了一个大器晚成的老男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他孝养老母,可谓孝极;

他割股疗人,义释黄飞虎,可谓仁极;

占卜猜物,计骗追兵,设掩星局,

以巧计克敌制胜,可谓智极;

因长思纣王不仁无道,又思斩母之恨,

遂向武王倡议伐纣,最后斩杀纣王、妲己,

可谓爱恨分明、有血有肉。


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普通人的一生,

跌宕起伏,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