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稱齊王到底可行嗎?真如此劉邦會如何,三國鼎立會出現嗎

漢初三傑個人認為當以韓信為首,至於根源,也很簡單,這三人中。

蕭何算劉邦忠實戰友,可關係卻附庸多於朋友。

張良算劉邦最佳謀士,可關係卻朋友多於附庸。

唯有韓信,有機會超脫附庸和朋友的關係,成為真正的平等對手。

(漢初三傑)

這個機會,就是韓信稱齊王之後那段時間。

韓信稱齊王故事,熟知歷史的都知曉,劉邦用一場生動的演繹,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急中生智、什麼事假戲真做、什麼是從善如流,什麼是權衡利弊。

這四個成語,也是息息相關,一環扣一環,最後引申出的意味就是韓信的強大。

而這強大,也從絕代雙劉邦項羽的態度中可窺見一二。

劉邦封韓信為王是強大的表現,部下和自己平起平坐,即便心不甘情不願,卻難以駁斥。

項羽派武涉拉攏是強大的表現,驕傲的項羽,終於認知到這個曾經的看門小兵已和自己平起平坐。

要知道拉攏那一刻,項羽地盤不小,實力依舊,還處於吊打漢軍的時候。

(時局圖)

唯一囧途不過是對項羽包圍網正在成型。

劉邦漢軍、齊國韓信、梁國彭越、九江王英布,四面環繞的包圍網,關鍵點就在劉邦和韓信。

由如此境況,還有選擇而言,說項羽不通政治,貌似有點冤枉他了。

項羽還是很能屈能伸的!

那麼關鍵時刻,為何韓信還是沒有背叛劉邦,這就不得不說說當時的狀況了!

背叛和脫離的因由,都在項羽,項羽還在,韓信就有獨立的可能,項羽不在,韓信毫無可能。

(勝負手項羽)

可韓信卻有個天然的弊端。

首先:軍事上,韓信軍規模比不上漢軍,因為韓信雖佔據齊國,卻地盤不穩,還需仰賴劉邦支援。

這從劉邦無數次敗仗,卻還能翻身就能看出來,漢王的地盤,人心穩固。

其次:劉邦的軍事班底也強過韓信,這也能從韓信手下人窺見一二。

韓信手下,不都是劉邦的人嗎?試問屬於韓信的嫡系有多少?

最後:共同的威脅太強悍。

實事求是的說,楚漢戰爭,漢軍實力最強,楚軍其次,最弱的應是韓信。

這強弱之別,比的不是戰鬥力和統帥力,而是硬實力。

項羽可以用武勇撐起楚軍的天,韓信可以用謀略撐起齊軍的天,劉邦不同,他的天是治下的百姓。

以武勇為天則,戰鬥力超然,強在爆發力,一個不小心,就能反敗為勝。

項羽雖然勢弱,卻不得不小心應付,項羽還在韓信如何能掉以輕心?

除了以上這一切之外,當時的時局也註定了,天下的宿命,不會是分裂而是一統。

春秋戰國,中國歷史上最長,最亂,最暴力的大分裂大割據時代。

(不得人心的分封)

常言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亡百姓都苦,可這苦卻有區別。

戰亂之苦,在於朝不保夕,命途多舛,其他時候的苦,無非是吃不好穿不暖,但是能活啊!

樸素的能活著,是無數人心心念的事。

那麼戰亂和困苦的生存之間,百姓會作何選擇?當然是苦點的活著。

這一點上,作為阻礙的項羽,還有要求冊封齊王的韓信,無疑都是時代的逆流者。

逆流而上,很難,但也並非沒有成功的可能。

韓信和項羽,算得上能改變歷史進程的梟雄。

項羽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摧毀了秦朝的統治基礎。

最失敗的地方則是,基於狹隘的貴族思維,實行復古分封。

韓信最成功的地方在戰場,他可以戰無不勝,最失敗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和劉邦爭霸天下的野心。

如果韓信真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他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有沒有三國鼎立故事出現?

(韓信翻身的機遇)

答案還是有,抓住機會就好,這機會就是楚漢對峙廣武澗時,他選擇中立。

選擇中立完了之後,在進行我如下計劃,統一天下不是夢。

首先:需要拉攏彭越和英布一起自立,這兩人雖實力比楚漢都弱,但卻是具有獨立性的諸侯,和他們建立攻守同盟,即可保全自己,也能削弱劉邦。

其次:需要聯絡項羽,接受項羽的和解,進而在談妥勢力範圍後,給項羽出具在楚漢戰爭中保持中立的投名狀,背棄劉邦。

有了這份投名狀,項羽就有了一線生機,進而避免多路戰鬥,可以專心對付死敵劉邦,劉邦對韓信的威脅也會幾何級降低。

最後:需要繼續擴大自己地盤,在穩固齊國後,借楚漢爭鬥的時間窗口,繼續進軍。吞併河北,攻伐燕代,當他整合河北和齊魯後,韓信的實力就足以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了。

(劉邦太老)

以上全部完成後,秦末的楚漢戰爭,將會成另一個局面,那就是三國爭霸!

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齊王韓信,三家制衡建立穩固的三角關係,至於三方勢力之外的彭越、英布就成了中間緩衝區域。

他們的存在,可以以空間換時間,隨後的歷史進程就是比壽命階段了。

這三人,劉邦最為年長50多半截入土的人,相較於韓信和項羽,他時間最少。

劉邦創業未半中道崩阻,張良能做諸葛亮嗎?我看不見的!

所以,這情況發生,誰最得利?

當然是韓信和項羽,看看呂后專權的架勢,還有劉邦老兄弟們各懷心思的算計,即便劉邦後事安排的妥妥當當,最為強大的劉邦勢力,估計也難逃被滅命運。

滅了劉邦之後,楚漢爭霸就成了韓信項羽爭霸了。

至於最後的勝利者?我看好兵仙韓信,不知各位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