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农业的隐形关联

我们乍一看建筑和农业好像关联不大,分属两个不同行业,稍稍分析一下,两者关系还是挺大。

搞建筑的主力多是农民工,除去高层管理,在工地干活的基层人员如泥瓦匠木工等多来自农村。

国家大搞基础建设和建筑,吸引大量农村从业人员,拉动GDP快速增长,不只是解决了就业问题,还给大家带来较大的生活改善。

现在出现几个问题,就是长期以来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和举步维艰的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农业的人口流动就看得出来,原本从事农业的主力向建筑业流转,必然改变农业的现状。

留在农村务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少部年轻人留在农村,但他们基本不会也不愿从事农业工作。

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收入比的问题,都老生常谈了,在外务工一天几百块,这家务农靠着几亩田地,一年下来维持正常生活开销都难。

前段时间一直炒作较热的土地流转,以及合作社也慢慢冷下来,大户承包亏损的也较多,虽然有国家补助,但违约弃耕的很多。

抛开人的问题,其实这里面和建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隐形关系,那就是水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农业很缺水,有些人联想到天气,这几十年来除了变热些也没什么问题。再细想就会发现,原本农村很多的江河湖泊,许多村前屋后的小河,池塘在消失。

对于那些常年不回家的人,这种感觉会更明显,平白无故水塘为什么会干?

举个例子江西赣江丰城段,三四十年前,赣江的堤坝底经常会水浸泡,江边的村子从来不缺水。

随便往地下打个几米深的井都有水,在农村田间地里劳动,有了随时在不远处都能有泉水可以喝。

慢慢地,村里的井越打越深,村里泉水早在十多年前就干涸得无影无踪了,住在赣江边还得打几十米深的井才有水喝。

大家会说这和建筑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问题就在建筑业需要的大量河沙上!

现在赣江段水位离防洪堤坝越来越远了,这个距离远的达到1公里,江西赣江越来越窄了,主要原因就是赣江里面的问沙被挖走了,江的底部越挖越深。

打个恰当的比喻,江西赣江本来是平底锅的形状,现在挖沙挖成炒锅形状,那么这个水位下降就很明显,建筑业对问沙需求越大,江水位下降越大,又得不到修复。

大江水位下降,江两边田地土壤里的水也跟着流走,湖泊池塘水位跟着下降,湿地面积大大减少,而土地含水量的下降,对庄稼种植极为不利。

这就导致在农村哪怕实现机械化耕种,水稻种植对水的需求很大,农业用水也得看天吃饭,因为水利太难恢复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农村越来越多的抛荒,大户流转土地承包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建筑业需要缓下来了,大拆大建不只是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也是对大江大河的破坏,如果大江大河得不到修复,我们的农业前景是一片暗淡。

这就是建筑和农业的一个隐形关联,关系到我们的口粮保证,这不是用钱就能改变的生态,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不能再人为过多破坏地理环境了,让大江的水涨回去,让农村湖泊小河水满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对江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减少大拆大建造成的河沙需求很紧迫,否则我们的粮食没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