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完口罩,又要開始囤糧了嗎?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消息,世界各國因受疫情影響,民眾開始囤積糧食和日用品等生活物資,多國政府也相應地開始限制或禁止糧票出口,以保障國家糧食供給。

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全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佈“封城”、關閉邊境等措施,這使得全球貿易往來的活躍度也大幅下降。但是,在出現疫情的國家中,尤其是歐美國家持續肆虐,人們出於保命的考慮,越來越多地開始屯糧,這就產生了供應與需求的矛盾。然而,在海外疫情進入白熱化的關鍵時刻,一些糧食出口大國卻宣佈停止或限制糧食出口,以確保其本國擁有充足的糧食。據媒體報道,截至2020年3月26日,至少已有5國宣佈停止或限制糧食出口。在農產品上也採取“自保”措施,在特殊時期“高築牆,廣積糧”。

報道顯示,全球第3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率先宣佈停止大米出口;第9大小麥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小麥、胡蘿蔔、糖、馬鈴薯的出口;歐洲的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的出口。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的出口也已經放緩。另外,作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的出口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其他國家方面,俄羅斯開啟了為期10天的穀物出口臨時禁令。

由於公眾都把目光聚焦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上面,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今年初爆發的非洲蝗災事情了。大家都以為那場蝗災已經結束了,實際上並非如此。蝗蟲群沿著印度洋的海風順勢而動,飛越併成功降落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也消耗了很長時間,加上空降在印度以後的時間,大概也基本上接近生命的週期了,因此,蝗蟲的自然死亡,應該是印度蝗災過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非洲蝗災進入印度後,剛好是繁殖期,產卵後上一代肆虐的蝗蟲也基本都死掉了,所以當前進入了蝗蟲災害的一個短暫平靜期,但也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但當前更大的威脅在於,上一代4000億隻蝗蟲在從非洲一路肆虐到印度的過程中,產下的大量的蟲卵。非洲蝗災進入印度後,剛好是繁殖期,產卵後上一代肆虐的蝗蟲也基本都死掉了,所以當前進入了蝗蟲災害的一個短暫平靜期,但也只是暴風雨前的平靜。但當前更大的威脅在於,上一代4000億隻蝗蟲在從非洲一路肆虐到印度的過程中,產下的大量的蟲卵。中國專家們判斷,這些蟲卵會在3月中旬達到孵化繁盛期,根據密度初步判斷下一代蝗蟲可能會形成蝗群,向更遠地區遷移,造成更大危害。

不過這批非洲蝗蟲災,是沙漠蝗蟲,在東南亞和雲南這樣的森林茂密的環境裡,大規模繁衍可能性很小。這些沙漠蝗蟲想要入侵國內,需要克服高山和叢林的阻隔,難度比較大。但今年夏天,蝗蟲群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災後,大概率會順著入侵到東南亞里。那麼一旦今年夏天出現從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的一個蝗蟲災害帶的話,毫無疑問會給當地,乃至全世界的糧食生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機隱患。

2019年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其中谷物自給率超過95%,確保了口糧絕對安全。就主糧來說,我國的主糧對外依存度還不足3%,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基本結束,全面恢復生產正在加快進行,所以中國的主糧不會出現問題。

所以,對今年市場上各種邊際因素、擾動因素不能掉以輕心,政策上要提前有所預備。一是規劃好今年的糧食生產,確保產量不滑坡甚至略有增長;二是密切關注疫情對糧食生產、貿易的擾動,必要時及時釋放庫存或推出替代方案;三是暢通信息流動,避免形成信息孤島,刺激各種不必要的囤積行為,人為加劇局部緊張。